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從賣大米到賣高鐵設備 中國外貿70年驚人飛躍
1957年春,我國舉辦了第1屆廣交會,當時僅13家專業總公司組團參展,成交額不足1萬美元。
2019年春,第125屆春季廣交會閉幕,共有來自2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萬采購商到會,累計出口成交額近300億美元。
“第一屆廣交會,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就像‘山寨’的,在文化公園里掛個橫幅就開始了,哪想到現在規模這么大!”已屆耄耋之年的“老外貿”梁永淞感觸良多。他說當年簽過的外貿單也就是1萬元,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廣交會單筆簽單額已動輒幾千萬美元。
廣交會是我國外貿的縮影。70年來,我國不僅實現了進出口規模的飛躍,而且出口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如今,我國正踏上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的新征程。
從11.3億美元到46000億美元
1956年,50噸的新加坡橡膠由商船運到上海港,這是當時新加坡嘉興樹膠公司賣給中國進出口公司的工業原料。那時的中國還與斯里蘭卡開展大米換橡膠的貿易、與巴基斯坦簽訂煤炭換棉花的貿易合同。
2018年年初,500多輛大客車在江蘇連云港港口整裝待發,準備通過海運出口非洲地區。同年,我國還向印尼出口了建設高鐵用的盾構機,價值高達1.7億元。
70年來,我國出口的產品從大米、煤炭等初級產品跨越到自主創新研發的高新技術機械設備。
數據最有說服力: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僅11.3億美元,2018年總規模超過46000億美元,增長超過4000倍。2013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占全球份額達11.8%。
不僅如此,我國的服務貿易也呈現從無到有、再到加速發展的趨勢。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對外援建和少數外國友人來華旅游,我國的對外服務規模很小,如今我國服務進出口金額超過5萬億元,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
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出口
改革開放初期,在沒有資金、技術的條件下,東莞引進港資辦起了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當時通過發展“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電子等產業的加工貿易,我國出口市場不斷擴大。
東莞厚街科技電業公司就是當時的企業之一,這家在厚街鎮設立的企業以電動工具、戶外園藝工具的代工生產為主,每接到一個訂單就開動機器加工,產品價格完全由國外買家說了算,品牌也由國外廠商后期確定,利潤微薄。
隨著我國工業體系的完備,技術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以及高技術產品實現出口,去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30%,較1999年提升17.3個百分點。
這種變遷的背后是我國貿易方式結構的升級。從以貨易貨、加工貿易為主到一般貿易比重上升,70年來,我國外貿結構不斷升級,1998年,我國加工貿易比重為53.4%,到去年年底,一般貿易比重已經達到57.8%。
貿易“朋友圈”越來越大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西方國家的封鎖,我國70%的進出口是與蘇聯和南斯拉夫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發生的。如今,隨著我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我國貨物貿易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貿易伙伴發展到232個。
新興市場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成為我國外貿新的增長點。去年,哈薩克斯坦的菜籽粕、苜蓿草和牛羊肉,烏茲別克斯坦的櫻桃、綠豆,吉爾吉斯斯坦的甜瓜都首次實現對華出口。我國的長城汽車也出口到了包括南非、厄瓜多爾、智利以及中東國家等多個新興市場。
從數據看,新興市場占我國進出口比重從2000年的40.1%上升到去年的57.7%;“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比近三分之一。
如今,我國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17個自貿協定,涵蓋了38%的對外貿易額,目前正與28個國家商談13個新的自貿協定。(陳芳)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大米 高鐵設備 外貿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