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頭條 頭條
吉安:紅土地帶頭富起來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69歲的紅軍烈士后代左秀發家住井岡山黃洋界腳下的神山村。聊起摘掉“窮帽子”的好日子,老人家精神抖擻地笑道:“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來了后,我們家和我們村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吉安、井岡山、南昌等地調研考察,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讓為人民共和國誕生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老區發展得更好。殷殷囑托,言猶在耳。3年多來,老區人民找準路子,用對方子,邁穩步子,喜報頻傳。2017年2月,井岡山在全國592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摘帽”。同年11月,吉安縣退出貧困縣行列。
近日,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一路回訪,看紅土地上的脫貧攻堅戰熱火朝天,老區人民的致富小康夢近在眼前。
一座村莊點燃希望火種
8月下旬的一天,時過正午。群山環繞的神山村,游人如織。站在掛著“成德農家宴”招牌的二層樓房前,老板娘彭夏英目送一撥客人遠去,額頭淌著汗水,臉上溢滿笑意。
“農家樂掙七八萬元,民宿掙四五千元,土特產能賣一兩萬元,合作社分紅3000多元。加起來,我們一家年收入超過10萬元。”彭夏英掰著指頭,細數現在的生活多火紅。而在3年多以前,他們一家還是住著土坯房、以種田為生、年收入不到1萬元的貧困戶。
變化始自2016年。那年2月2日,農歷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雪后初霽,寒冷中孕育著濃濃春意。總書記走進這座藏在深山的村莊,和村民們一起打糍粑,給貧困戶送年貨,還在彭夏英家中坐下來同夫婦倆算收入支出賬。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真摯熱情的話語說進村民們的心坎里,點燃了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那年春節剛過,彭夏英一家瞅準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機會,開辦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也是從那時起,神山村的“神奇之變”拉開序幕。
3年多來,在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尤其是旅游扶貧的帶動下,神山村經歷了“資金變股金、舊房變新房、山區變景區、無助變有助”的巨變:原本兩三米寬的進村土路拓寬成5米多寬的柏油路;逢雨必漏的土坯房翻新成白墻紅柱的簇新小樓;開農家樂、賣竹制品、帶游客體驗打糍粑,家家戶戶的腰包都鼓了起來。2018年,神山村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8萬元。
從封閉落后的貧困村到脫貧攻堅的樣板村,神山村讓井岡山崇山峻嶺間的大小村莊看到了富起來的希望。
“有特色產業,有紅色故事,有政策支持,就有致富的路子。”2016年6月,胡林才從茅坪鄉黨委副書記兼任神山村工作組組長的崗位調任荷花鄉鄉長。總書記的囑托和神山村的經驗是他帶到荷花鄉的兩個“錦囊”。
如今,在荷花鄉大倉村,紅色培訓、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有效結合,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民宿于今年4月建成迎客。“這只是開始。鄉里其他5個村也已積極行動起來了。”胡林才說。
一項產業鋪就致富通途
走進吉安縣永陽鎮江南村,一眼望不到頭的果林圍繞著村子,綠意盎然。
“這是我們的井岡蜜柚基地。柚子已經掛了果,10月就能上市了。”江南村黨支部書記胡乾元望著滿枝碩果,眼里盡是期待。
近年來,江南村探索建立了一套村干部領辦、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愿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的“一領辦三參與”產業扶貧模式,形成了“家家種蜜柚,戶戶是股東”的產業發展新局面。
老百姓能從井岡蜜柚中嘗到多少甜頭?永陽鎮黨委書記彭恩全算了一筆增收賬:“一畝地能種33株蜜柚樹,一株蜜柚到了盛果期,保守估計結果200顆,每顆一般1.5—2斤重。按照這兩年的行情,每斤可賣2—2.5元。”算下來,農民種植蜜柚的收益遠遠超過了種田。
“2016年,我家脫了貧,靠的主要就是井岡蜜柚。”坐在自家敞亮的小院里,江南村村民王金龍嘴角藏不住笑。他家曾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后來,在村干部的鼓勵下,他貸款1萬元,在村里的蜜柚專業合作社入了股,平時還到種植基地打零工,既能掙錢又能顧家。“今年,我入的5股估計能得5000元分紅,往后形勢會更好。”
要脫貧,更要提高脫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摘掉“窮帽子”之后,吉安的扶貧干部將目光放得更長遠。“脫貧的根本在產業。只有產業找準了、做實了,老百姓的脫貧致富才有持久性。”彭恩全說。
這些年,吉安探索形成“一戶一畝井岡蜜柚、一戶一畝橫江葡萄、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進園務工”的“四個一”精準扶貧經驗,讓老百姓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發展產業得“現金”、入園務工賺“薪金”、資金入股得“股金”。“四個一”產業扶貧模式,讓農民學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種、找得到市場、分得到紅利、看得到希望。
“全村蜜柚種植已從2016年的800畝左右發展到如今的1100多畝,新增2個種植基地和1個蜜柚分揀銷售中心,吸納農戶入股158戶,全村72戶貧困戶已全部入股。2021年進入豐產期后,預計戶均增收超過1.5萬元。”胡乾元說。
不僅是江南村的井岡蜜柚,橫溪村的橫江葡萄、神山村的黃桃、壩上村的獼猴桃……扶貧扶到了點上,吉安致富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一種精神迸發無窮力量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3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時,凝視著陳列室和忠魂堂里開國元勛和革命先烈的照片,深情說出的一番話,在陵園管理處副主任李正蓮的心里回蕩至今。
李正蓮在陵區工作了23年,父親曾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研究員,爺爺奶奶都曾參與井岡山革命斗爭。生長于斯,眼見這片紅土地歷經天翻地覆的變化,李正蓮對血脈中流淌的紅色基因以及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悟。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年,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井岡山精神。今天,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依然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李正蓮說。這幾年,來陵園參觀學習的游客明顯增多,平均每年都有150多萬人。“我們既要講好過去的故事,也要講好今天的發展。”
如今,在井岡山,無論是市區,還是鄉村,紅色印記俯拾皆是,紅色旅游方興未艾,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如火如荼,井岡山精神有了更多生動注腳。
“沉下心來,從本地特色中找靈感、找思路。抓住井岡山‘紅’‘綠’兩大優勢,做好脫貧致富的文章。”走在大隴鎮大隴村案山組干凈整潔的石板路上,望著兩側墻體上精心繪制的紅色歷史故事油畫,鎮黨委書記劉繼光感嘆,短短幾年間,大隴從破敗不堪的“貧困留守村”蝶變為游客絡繹不絕的“紅色文藝小鎮”,發展原動力正是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創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這樣的傳承與發展比比皆是。壩上村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研發“紅軍的一天”體驗教學課程。源頭村保留紅軍過去的“挑糧小道”,讓游客身臨其境,重溫“朱德的扁擔”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倉村修復當年毛澤東與袁文才進行“大倉會見”的舊址,將其打造成紅色培訓教學點、美麗鄉村示范點和全域旅游新景點……
在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上,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脫貧致富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
【編輯點評:特色產業、紅色故事、政策支持,紅土地就有致富的路子。】
關鍵詞:紅土地帶頭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