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培養“大國工匠”還需破除舊觀念的束縛
新華社俄羅斯喀山8月28日電述評:培養“大國工匠”還需破除舊觀念的束縛
新華社記者蔡國棟 葉昊鳴
“技能成就未來。”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簡稱“世技賽”)8月底在俄羅斯伏爾加河畔的喀山落下帷幕。行走在喀山街頭,依然隨處可見這句本屆比賽最顯眼的標語。
過去幾天里,來自69個成員國家和地區的1355名選手同臺競技、交流經驗,刷新了世技賽參與選手數量之最,這顯示出全球各地對世技賽的重視,也折射出全球范圍內對高技能人才的“渴求”。
來自奧地利的參賽選手奧利弗·朗在本屆世技賽上榮獲酒店接待項目的銀牌。他說:“我很熱愛這一行,未來期待在國際連鎖酒店工作。”他認為,年輕人要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是技能,它有助樹立自尊和釋放潛能,從而改變生活。
中國代表團在本屆世技賽上共獲得16枚金牌,再次榮登金牌榜第一。但在不少中國人的印象中,與技術工人“藍領”身份對應的,是機油又黑又黏的車床,是噪音刺耳的電鋸電鉆,是酷熱難耐的加工車間……在多年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下,人們容易將工匠職業視為卑微之業,走進車間的“藍領”始終是“低人一等”的人生選擇。
其實,這種思想觀念的束縛根源在于思維定式。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式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但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甚至成為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因此,新時期培養“大國工匠”,除了借鑒發達國家開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經驗外,還需破除束縛思想觀念的“緊箍咒”。
一方面,隨著中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職業教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使“新藍領”更加自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工作崗位正在或即將被機器人替代,但是高技能人才身上具有的嚴謹、專注和敬業精神無法代替,永遠都是社會發展最亟須的品性。
另一方面,縱觀科技的發展趨勢和職業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未來智能制造、物聯網、無人機、電子游戲等領域將催生出更多新興職業。對比上屆世技賽項目來看,本屆項目已逐漸從工業擴展至服務業、互聯網等領域,新增網絡安全、云計算、化學實驗室和酒店接待四個項目,體現出未來職業發展的新走勢。
今年7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導各地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提出2019年全國技師學院力爭擴招20萬人,非全日制招生實現普遍增長。這一舉措將為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機遇。
技能人才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制造”享譽全球,在全球激烈的產業競爭中進一步打造“工匠強國”,靠的正是“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因此,“藍領”們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擁有精湛的技能,一樣可以讓生命熠熠生輝。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束縛 大國工匠 培養 破除 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