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論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賽先生”概念誕生一百周年之際,潘建偉、饒毅、韓啟德共同署名發表的文章——《科學的擔當》引起關注。文中明確提出,“發展科學文化、為社會傳播科學、幫助公眾提供專業判斷、啟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學夢想,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研究顯示,具備科學素質公民對科學技術持更加積極的態度,對科技的發展、科技與自然的關系的態度更趨理性。只有讓公眾了解科學,才能理解科學,從而正確地支持科學向前發展。從這一角度來說,科學傳播作為一項職責,是由科學家職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科學家作為進行科學探索和技術研究的專業人員,是科學知識的發現者,科學方法的實踐者,科學思想的保有者,以及科學精神的傳承者。相比于科學知識的易于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因其抽象性,在眾多的傳播方式中,常常會隨著對科學內容的突出而遺失,然而它們又恰恰是科學的本質所在,是科學的核心內容,更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哪個群體最適合進行科學傳播活動,科學家當仁不讓。
現階段,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必要性,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增加知識量、開闊眼界、減少愚昧、防止受騙這些層面。著名知識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指出: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擴散的效率與知識的積累以及人力資本正相關,而正是在這兩點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換句話說,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決定著建成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人力資源基礎。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勞動和知識的結合將達到新的水平。國民素質,特別是國民的科學素質,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最根本的制約因素。
據中國科協公布的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為8.47%,對比2010年的3.27%,以及2015年的6.20%,可以得知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在穩步提升。但與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達到10%的目標仍有距離,而10%是世界公認的跨入創新型國家的基本門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提高我國公眾的科學素質,不僅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更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 要做好這項工作,科學家不能缺席。而公眾對科學技術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將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為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發起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科學 科學家 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