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云平臺為疫苗冷鏈運輸構筑“安全島”
“通過將傳統冷鏈物流遷移至云平臺,已經可以做到疫苗冷鏈運輸不‘倒手’。”在日前召開的2019云計算峰會上,來自傳統企業的一份報告引人關注,通過云平臺為疫苗的冷鏈運輸構筑“安全島”,上海在國內第一次做到從藥廠到醫院全程冷鏈配送,并實現從廠商到個人全程追溯和跟蹤。
在傳統領域,“云”的變革持續了數年,但對于安全性、保密性要求嚴格的醫藥供應鏈產業,一方面需要云平臺帶來的全線數據追蹤能力保障安全;另一方面又吃不準云上存儲和數據處理會不會“風雨飄搖”。
2019年6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該法案將于2019年12月1日開始施行。新的法條要求:疫苗上市許可持有人應當建立疫苗電子追溯系統,與全國疫苗電子追溯協同平臺相銜接,實現生產、流通和預防接種全過程最小包裝單位疫苗可追溯、可核查。
在新形勢的要求下,企業的信息技術服務部門發現原有的ERP系統、信息系統無法適用,必須創新模式,通過構筑云平臺,實現全程可追溯、可核查。
上億支疫苗,上百個數據庫
“我們的數據庫里存放了2億多支疫苗的數據,這需要我們把數據庫拆成100個數據庫解決存儲。”國藥控股上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CIO趙東說,按照相關規定,每支疫苗的數據要保留5年可追溯。
和普通物品不同,疫苗對溫度極其敏感,超出2℃—8℃的區間,疫苗存在失效風險。因此,關于疫苗的數據監控更加復雜,包含對溫度的實時監控與傳輸,而不僅僅是位置的追蹤。
此前的疫苗物流事件表明,傳統的方法會產生疏漏。而用技術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僅高效而且能夠避免人為的失誤。
“我們先建設了能夠監控冷庫的狀態、實時溫度的系統,并跟蹤車輛和溫度。我們根據各種業務場景做驗證、實驗,制定質量標準和作業流程,自主研發信息系統,并把業務流程數字化,目前在國內建了非常完善的糾錯機制。”趙東說。
越來越多疫苗數據的存儲,將耗費大量的存儲資源。“靠傳統建機房、買服務器等方式,我們不僅需要購買硬件進行基建工作,還需要在監管、安全、業務支持、擴展等方面解決一大堆難題。”趙東說,在青云提供的云平臺服務模式下,國藥控股上海生物醫藥改變了原來自建機房的模式,靠“云”實現了資源用多少擴展多少。
除了應對數據庫延伸的問題,云平臺還使得數據庫擺脫“孤島模式”。在傳統模式下,系統在數據機房,如何跟客戶進行外部銜接是個問題。物流車開出去,數據的采集也不太可能直接傳到機房,而業務系統的云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凍結時間從兩小時縮短到15分鐘
云平臺構筑的“安全島”雖然儲存了海量數據,卻沒有“船大難掉頭”的劣勢,反而能夠更迅捷地應對突發事件。
當生產源頭的疫苗由于質量問題需要召回時,由于所有系統都在云平臺上,上海能在15分鐘內把全市的百萬支以上的疫苗從物流、供應鏈直到醫院全部凍結。“哪怕當天有人已經預約要打這一針,也是無法進行操作的。”趙東說,而背后靠的是云平臺提供的異常控制,此前類似的事件操作大概是兩周。
云平臺讓百姓的用藥安全“看得見、摸得著”。在云平臺下,整個系統是可以進行權限調度的,即可以開放給監管部門和客戶,甚至可以開放給個人。“通過醫藥追溯碼看到這個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趙東說,不同權限的接入用戶,可以看到所需要的數據,例如操作的條件如何、質量方案如何,都可追溯、可核查。
未來,這一無限擴展、反應迅捷的云服務系統可以廣泛得到應用。傳統的醫藥分銷企業正在逐步退出醫藥物流供應領域,因此需要把質量和安全融入到整個過程中。“法規要求對醫藥尤其是疫苗做每支追溯管理,由此,我們把供應鏈物流和追溯技術在同一云平臺上做閉環,發現我們跟客戶的協作周期以前大概是兩天,現在下降為數分鐘。”趙東說,云平臺的服務模式自帶可擴展模式。
物聯網等新技術或實現強監管
“現在溫度的采集定位到每一個保溫箱里,通過無線溫度計傳過來的數據量非常大。”趙東說,希望能夠與新一代的技術結合起來,降低核心數據庫的計算壓力。
隨著萬物互聯(IoT)時代的到來,人們希望以每支疫苗為代表的終端能夠自己擁有運算能力。青云QingCloud CEO黃允松解釋,你難以想象在非常小型的監測空氣PM10和PM2.5顆粒濃度傳感器里放置一個傳統的Java或者PHP應用程序,但卻可以放置簡單的功能。例如,IoT時代會產生海量時序數據,對時序數據做分析,從中提取出關鍵有價值的信息可能會在終端完成。
有了云平臺,進一步的數據挖掘可能回答“什么是最優化的”的問題。例如政府希望數據能夠支招,如何監管才能做得更有效、更安全;在強監管的情況下,如何保障疫苗的充足供應等問題。
編輯:劉暢
關鍵詞:疫苗 云平臺 冷鏈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