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再話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父母是家庭教育關鍵人物
人民政協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 付振強 李敏杰)勤儉持家、知書達禮、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始終融入在中國人的血脈里,成為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從日常生活中處理的一件小事,到個人價值觀念的養成……即便全國政協圍繞“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已過月余,但社會對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話題探討從未停止過。
家教是家風建設的立足點
“尊老愛幼應該算是我們典型的家風了!”來自河北的張翠是一位“上有四老,下有兩小”的八零后北漂職場女性。她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感受到傳承下來的優秀家風。
“我媽媽可是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的孝順兒媳。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但每年換季時,媽媽都會給奶奶添置新衣服。我記得有次奶奶生病臥床很久,媽媽每天都無微不至地伺候。只要我媽在,奶奶就特別安心。有了媽媽的榜樣力量,我也和婆婆的關系特別融洽。”她說即便兩個孩子年幼,但當看到自己對待老人很用心,都逐步從觀察轉為了模仿。
張翠表示,她姐妹三人目前正籌錢給父母買房子養老。“我問閨女‘你說給姥姥買房子重要還是旅行重要?’我閨女特別堅定的說‘給姥姥買房子重要,沒有房子姥姥就沒有溫暖的地方住。’”張翠說,她希望這種家庭里的感動常在,好的家風長存。
“良好的家風必定是一代一代的好家教傳承下來的,是歷史延續性的積淀,無論何種優秀家風必須是以家教為立足點。可以說,家教是家風的根基,而且伴隨人的終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趙景云表示,人的一生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教育的綜合影響,家庭教育起點最早且伴隨大半生,甚至可影響一生。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李蓮戲言自己就是受家庭教育影響一生的人。“爺爺李一氓是參加過北伐、南昌起義等革命戰爭的老紅軍。剛初中畢業就去插隊的她身體有恙在家待業,有次看到爺爺的老鄉兼戰友張愛萍將軍來家里作客,李蓮就想讓爺爺跟他疏通關系讓自已去當女兵,結果得到的回復直截了當:‘爺爺不能走后門!’”
在李蓮的“人生轉折點”,爺爺從未“拉她一把”。李蓮跟記者講述,被拒時,她對爺爺是有所不滿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于爺爺的拒絕更多的是理解和認同。李蓮認為,爺爺把對自已的要求深化到了對后輩的言傳身教之中。“我從中國人民銀行退休后選擇投身公益事業,也是爺爺影響的。”
家風建設父母應以身作則
過度溺愛孩子、高社會離婚率、留守兒童問題、別人口中的“熊孩子”……這些社會問題與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關系密切?
“談家風首先得有家的基礎,家庭存在什么問題,實際上就是家風的問題。”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徐凡對此表示,一個人的成長是綜合性的。不同家庭對孩子成長影響特別深。父母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其實就是決定了家風。
“過去家庭的傳承還有家規、家訓,不單單是言傳身教可以完成的,以往的家風經過了梳理和記錄,要求特別明確,這樣的好處是子孫也能夠明確需要傳承的內容。” 徐凡認為,現在的家風建設,實際就是父母價值取向和對孩子的期望,這種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成長和家庭和諧。”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關鍵人物,要意識到自已是孩子的牽手人。”徐凡建議父母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做到能走到孩子心里,孩子也愿意跟你親近。另一方面,徐凡認為,父母必須得給孩子足夠空間讓其成長。在這種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把握恰當度,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父母不幸福,談孩子的幸福就比較難。良好家風的培養不能只是‘說起來很好’‘看上去很美’,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家庭教育,談不上是家風建設。”徐凡表示,家風傳承培育過程中,父親或母親的榜樣帶動作用至關重要。“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夠尊重自然,能夠有綠色環保意識,你自己能不能做到?”她建議,培育優秀的家風,家庭中首先要充滿愛,讓孩子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其次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自已會感恩,也教會孩子感恩,孩子才能在社會上走的更遠。此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意識到優良家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身作則把健康、快樂和良好的道德品性及價值觀念從家庭帶入社會。
“家長不僅要重視家教,還要嚴教和身教,而且身教重于嚴教。家長自已玩手機、打麻將,讓孩子寫作業,那他能服你嗎?能踏下心來學習嗎?”趙景云同樣認為,關于家庭家風家教的建設,父母應以身作則,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如果聽到有人批評一個孩子沒家教,批評的并不是這個孩子,而是他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孩子少不更事,調皮搗蛋是天性,但父母作為長輩,怎么去引導他、教育他,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家教。”趙景云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風 孩子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