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廣西三江:“一條魚”游出“脫貧路”
“稻花披彩舞風笑,魚體鑲金戲水歡。產業扶貧結碩果,農漁文化譜新篇。”7月28日,2019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活動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舉辦,來自全國14個省區的10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以座談會和實地參觀等形式,共同體驗和品味千年侗寨古老而神秘的稻漁文化。本次活動旨在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做好產業規劃,突出重點區域,打造典型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爭取政策支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漁業貢獻。
近年來,三江堅持“五指并攏,握指成拳”,在創新模式、產業聯動、品牌打造、市場銷售和政策扶持等五個方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課,稻漁產業發展亮點紛呈。三江縣委書記鄺驅說:“近年,我們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優勢,著力做足‘兩山一水’產業文章,在山上做好茶葉、油茶產業,在水上做好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通過茶葉、油茶中長期的產業來確保群眾有中長期持續穩定收入,通過“短平快”的稻漁產業來實現群眾當年投產、當年增收,做到產業特色鮮明、覆蓋面廣、長中短結合,達到貧困人口人均半畝茶葉、1畝高效油茶和戶均一個標準化魚坑的目標,‘兩茶+稻漁’等主導產業貧困戶覆蓋率達96.5%以上。”
程村鄉大樹村村民唐新光告訴記者,以前村里只單純種稻,很少有人養魚,稻田基本沒啥收入,村民種田積極性也不高。2015年起,縣里在該村打造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村民積極開挖魚坑、魚溝,在魚坑上搭建瓜棚,通過不斷嘗試創新,實行“優質稻+再生稻+瓜菜+三江鯉魚(羅非魚、長豐鯽)”“優質稻+再生稻+瓜果+鱉”兩種模式,目前基地面積已達500畝,基地平均每畝產量為優質稻545公斤、再生稻300公斤、稻田鯉魚55公斤,平均每畝利潤4000多元。良口鄉和里村則以種植太空蓮、養殖荷花魚為基礎,結合侗族民俗文化、夜郎文化,打出一套“稻+魚+藕+旅游”的文旅融合“組合拳”,每年吸引10多萬名游客前來觀光,有力帶動了群眾增收脫貧。
據了解,三江傳統的稻田養魚一直以自給自足為主,產量低,難以供應市場,百姓無法從中增收。2014年起,三江實施種稻養魚“3721工程”(即利用3年時間,在全縣推廣標準化種稻養魚7萬畝,打造三江“高山稻魚”和“高山魚稻”兩個綠色生態品牌,使農戶年人均增收1000元),對全縣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進行技術升級創新,同時依托“廣西稻田綜合種養院士工作站”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的先進技術,實行多品種立體開發模式,“稻”主推再生季強、品質好的野香優3號和中浙優1號;“漁”以放養本地鯉魚為主,部分稻田試驗性混養羅非魚、鱉、泥鰍、田螺等,打造了“田中有稻、水里有魚、水底有螺、泥中有鰍、坑上有瓜果”的立體開發樣板,創立了“優質稻+再生稻+魚+瓜果”的“三江模式”。目前,全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7.5萬畝,累計完成田基硬化改造3.8萬畝,建成稻田魚坑1.8萬個,稻漁產業覆蓋70%以上的貧困戶,貧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漁增收1000元,2017年三江稻田鯉魚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一條魚”為侗鄉百姓游出了一條脫貧“新路子”。
【編輯點評:一條魚了不得,打造三江“高山稻魚”和“高山魚稻”兩個綠色生態品牌。】
關鍵詞:“一條魚”游出“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