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讓自然感動心靈——廣東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見聞
新華社廣州7月11日電 題:讓自然感動心靈——廣東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見聞
新華社記者周穎
提及廣東,很多人的印象首先是創新活躍、科技領先、經濟發達。而實際上,廣東還是個生態“寶藏”省份。
11日至13日,2019北京世園會迎來廣東日開放活動。水鄉為底、亭廊作畫、山石點睛。滿園芳華中,廣東打造“綠色生活·美好家園”的生態理念彰顯盡致。
濕地在城央
對于許多廣州市民而言,濕地已經觸手可及。
在距離CBD和城市地標廣州塔不足5公里處,占地1100公頃、面積三倍于紐約中央公園的廣州海珠濕地是名副其實的城央濕地公園。環湖跑幾圈、攜老扶幼散散步、研究植物搞科普,總有一種合適你的“打開方式”。
海珠濕地的前身是萬畝果園。濕地維護中心工作人員林楚端介紹,上世紀80年代,在利益驅動下,“蠶食”果園進行經營開發的沖動強烈,果園面積從近4萬畝萎縮到1萬多畝。2012年,當地探索出“只征不轉”土地利用新機制,將萬畝果園的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但不轉變農用地性質,作為永久生態用地予以保護。經過七年持續生態修復和環境再造,海珠濕地已成為廣州的“綠心”。
如今,海珠濕地上百年果樹重新掛果,鳥類從2012年的72種增加到177種,鷺鳥回歸,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海珠濕地周邊地塊寸土寸金,短期來看,這是一筆巨大的“代價和損失”。但在廣州市海珠區區委書記馬正勇看來,保護并不意味著舍棄發展,事實上,保護好了就能贏得高質量發展,保護本身就是發展。
生態已成為當地招商的金字招牌。自2016年以來,已有26家世界500強企業、大型央企、上市公司項目在海珠濕地周邊匯聚。
濕地也不僅是廣州獨有。據廣東省林業局統計,從2013年至2018年底的短短五年時間里,廣東的濕地公園從12個大幅增加到241個,其中五成以上位于珠三角城市群。
打卡“廣東藍”
美好的家園、詩意的環境,離不開潔凈的空氣。
在有的地方仍不時遭遇霧霾之苦時,“廣東藍”已成為刷爆朋友圈的新名片。
廣東經濟起步早、發展快,曾經也因粗放式發展,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霧霾天數曾一度達到一年200多天。然而,早遇問題早警醒。廣東制定了空氣質量改善計劃。
上世紀90年代末,廣東香港聯合開展“粵港珠三角空氣質素研究”,開啟了區域治理、聯防聯控。隨后,又建立區域空氣質量監控預警體系。
構建科學治理體系做“加法”,排污減量做“減法”。2018年,全省排查“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10.7萬家,完成整治約5.6萬家。在鋼鐵、石化、水泥行業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控制污染總量。
企業綠色轉型步伐也在加快。目前,廣東全省城市建成區基本完成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多個城市還在大力推進電動公交車及其他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調整。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李智廣說,通過大力壓減燃煤、綜合整治“散亂污”工業企業等組合舉措,廣東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2018年全省大氣六項污染物年濃度均值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再創歷史新低。
河美水更清
“70后”民間河長趙德光,時常活躍在江門鶴山桃源河巡河一線。
每天早上,無論刮風下雨,他都要先沿著桃源河巡一圈,再回到自己經營的花木場上班,遇到有垃圾物、水流顏色有異常,他便掏出手機拍照,微信“報告”給官方河長。
廣東河流縱橫、水網密布、水系發達,境內大大小小的河流有1.1萬多條。為了推進河流系統治理,廣東全面推進河長制,壓實“治河”責任。目前,全省在近3.8萬名五級河長之外,還聘用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民間河長,共同參與河流保護。
水污染治理的“硬骨頭”正一點一點被啃下。全省主要江河水質保持優良,劣V類國考斷面從9個下降至6個。污水治理基礎設施也在加快建設。2018年全省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59.2萬噸,新建成配套管網近8000公里。
在此基礎上,去年,廣東還開始謀劃萬里碧道建設,統籌山水林湖草各種生態要素,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根據規劃,2019年廣東基本完成碧道的規劃設計,2022年建成總長超過5000公里的碧道,打造生態新名片。
編輯:曾珂
關鍵詞:廣東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