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互聯網法院審網購案 七成涉食品

2019年07月03日 16:58 |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互聯網法院審網購案 七成涉食品

網售食品問題不少 法官提醒買前四查收貨四看

隨著網購日益普及,對不少消費者來說,在網上購買食品就像在超市買菜一樣,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但和線下購物一樣,網售食品同樣存在不少問題,記者獲悉,自去年9月9日成立到今年6月21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的3100余件網購糾紛案件中,食品類案件占比高達七成。

現象1

便捷省事背后 涉食品網購糾紛占比達73%

26歲的李先生已經習慣了從網上購買食品。在尚未買車的李先生看來,與其從超市里大包小包往家里提東西,不如讓快遞員將商品送上門來得方便。

除了像李先生這樣圖省事的消費者之外,也有不少消費者之所以青睞網購食品,是因為網上可以買到許多家門口難以買到的食品。

為了買到價格優惠、原汁原味的地方特產,不少消費者會直接向原產地的賣家網購特產。一些土特產的經營者會通過微信等渠道,直接向外地顧客出售食品。記者聯系到一位在網上出售水蜜桃的種植戶,他告訴記者,開網店比較麻煩,競爭壓力也比較大,所以他一般直接和客戶在微信上交易。

對于鐘情進口食品的消費者來說,因為線下購買特定品類的進口食品并不方便,他們往往會通過代購、拼團的形式購買進口食品。豆瓣網上最大的代購、海淘小組,聚集了幾十萬的粉絲,在一個網帖中,一位俄羅斯代購推銷著據說是銷量最高的俄羅斯紫皮糖;在另外一個以零食團購為主題的小組,有人正在以獎品為誘惑,吸引網友加入一個日本零食微信群。

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渠道讓網購食品顯得十分便利,但相比于在網上買其他商品,網購食品很容易“踩雷”。記者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該院從去年9月9日成立到今年6月21日,共受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3032件,互聯網購物產品責任糾紛案件104件。在上述兩類案由中,涉網售食品類案件占比高達73%。

這些案件凸顯的問題,涵蓋食品標簽不合格(無標、漏標、錯標等)、濫用食品添加劑、違反食品進口禁令、商家不具備生產資質等。

現象 2

海外代購毛病多 違規出售不許進口的食品

記者了解到,不少消費者鐘情的進口食品,正是容易產生網購糾紛的品類。違規出售不允許進口的食品、經銷商信息虛假……都是網售進口食品的常見毛病。

“在我們審理的案件中,發現越來越多違反國家規定經營禁止進口食品的情況,給食品安全帶來重大隱患。”北京互聯網法院的劉更超法官告訴記者。

在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一名消費者購買了一種產自越南的冰糖燕窩。但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僅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燕窩產品允許以正常貿易的形式對我國出口,我國不允許進口越南燕窩。法院審理案件后認為,涉案產品為禁止進口產品,違法情形明顯,涉案網店應承擔賠償責任。

記者以“越南燕窩”為關鍵詞,在幾家大型電商平臺進行搜尋,發現原產地標明為“越南”的即食燕窩產品并不在少數。一個銷量排在前三位的商家向記者表示,其所售冰糖燕窩漿確實購于越南。當記者詢問其是否出售干燕窩時,商家稱干燕窩雖然沒有在網店展示,但可以通過微信進行交易。

還有的明明說是代購,但食品到手后一看,卻發現上面貼著大陸經銷商的標簽。另一個案件的當事人屈先生,在網上購買了一款法國鵝肝醬。到貨后,屈先生發現該產品雖按照國家標準張貼了中文標簽,但是對產品標注的經銷商進行查證,卻發現查不到經銷商的名稱。

屈先生遂在北京互聯網法院起訴賣家劉某。賣家則向法院辯稱,其售賣的鵝肝醬為香港代購的法國出口產品。不過,法院發現劉某并沒有獲得食品經營許可,也無法提供涉案產品許可進口的證明文件以及檢驗檢疫證明,既無法對香港代購產品為何會標注大陸經銷商以及經銷商信息為虛假內容等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又主張其作為代購者無需取得經營許可。

法院認為,劉某在沒有取得許可的情況下從事食品經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

司法實踐中法院發現,這種所謂“代購”的經營模式往往存在大量的違法經營行為,比如無證、無照經營,食品來源不明,沒有中文標簽,食品本身不符合我國的安全標準等。因為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往往會盲目輕信這些網店的宣傳、好評,導致自身權益受損。

現象 3

打著“自制”旗號 實際就是三無產品

在網購時代,不合格的食品搖身一變,有了自己的新面孔。有的食品通過微信直接銷售、有的宣稱純天然無添加、有的打著自制的旗號,實際上都是實打實的三無產品。

今年4月,本山傳媒旗下兩名藝人趙丹、郭靜被爆出因在網上賣假藥而被判刑。從東城法院作出的判決來看,兩人售賣的假藥為自制的所謂“純中藥減肥膠囊”。在直播中,她們宣稱自己售賣的減肥藥為老中醫獨門配方、純中藥、無副作用。之后,還通過微信與購買者聯系,線上收款,線下用快遞發貨。

而北京互聯網法院也受理了一起網售“減肥膠囊”的案件。某涉案產品“好瘦”減肥膠囊既無備案信息、無批準文號,標示的生產廠商也未經注冊。消費者將銷售者告上法庭后,銷售者辯稱,經其試吃沒有發現產品存在問題,且對身體有很大幫助。法院最終認定,該產品銷售者承擔“退一賠十”的責任。

此外,法官還提醒,眾多以“自制”為賣點的食品雖然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樣也屬于三無產品,缺乏必要的生產準入許可,食品安全、質量無法保證。

北京互聯網法院的案件受理情況顯示,除了此類三無產品,網售食品中“假冒”產品也不少。“我們在案件審理中也發現存在假冒生產廠家名稱、生產許可證的現象,經屬地行政主管機關核實,生產廠家根本沒有生產過涉案產品。這種情況下,涉案食品的安全問題無從談起,也損害了被冒名廠家的商譽和市場形象。有的生產廠家因此被大量投訴、起訴,付出巨大的應訴成本。”劉更超法官說。

同時,違法添加非食品原料、濫用食品添加劑現象也屢見不鮮。而在違法添加非食品原料的案件中,以違法添加非食藥同源的中藥材和未獲批準的原料最為多見。

法官支招

網購食品 買前四查收貨四看 隨時多問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二庭負責人劉書涵建議消費者,網購食品時可以“四查四看多問”。

下單前四查,即一查經營者資質,包括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等資質證照以及其銷售的食品是否在其生產經營許可范圍;二查商品詳情,了解食品名稱、成分或配料、產地、生產日期等信息;三查產品評價信息,了解經營者信譽、消費者評價及對消費投訴的處理態度;四查產品來源,通過詢問食品進貨渠道、發貨商等情況,了解銷售者是否履行其查驗義務,對于轉單銷售的店鋪應提高警惕。

收貨后四看,即一看商品包裝;二看商品情況是否與網頁發布的各項信息一致;三看是否超過保質期,是否存在提前標注生產日期或涂改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問題;四看物流信息是否正常,如果非所購商品店鋪發貨應當予以詢問,了解貨源及發貨渠道。

“在購物過程中,一般不要只通過網頁宣傳決定是否購買產品,應當多與店鋪的客服人員溝通,多方面了解產品情況、物流情況以及糾紛爭議處理相關情況。”劉書涵法官提醒。

法院同時也建議,消費者一旦與經營者發生食品安全糾紛,可通過多種渠道維權,例如主動向經營者反映問題、及時溝通,或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協調解決,或向本地消費者協會、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投訴,或向法院提起訴訟。

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姜穎表示:“隨著《電子商務法》的正式出臺,對電子商務經營者的權利義務、合同的訂立與履行、爭議解決與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對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報記者 徐慧瑤 文并攝

編輯:曾珂

關鍵詞:互聯網法院審網購案 七成涉食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香蕉亚洲视频 | 亚州AV一在线影视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自拍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