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特殊兒童”缺失的安全感要找回來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哈洛的恒河猴實驗,把新生猴子與母猴分離,重新安排兩個母親,一個是布做成的猴子,一個是鐵絲做成的猴子,一個柔軟,一個剛硬,鐵絲猴子的胸前掛著奶水,布猴子沒有。研究發現在鐵絲母猴身邊的幼猴除了吃奶以外大多數時間會跑到絨布母猴那里,這就是安全感的建立。
在“兒童福利機構管理與發展高級研修班”交流中,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副院長吳捷引用了上述“哈洛的恒河猴實驗”。吳捷表示,特殊兒童心理問題的背后是嚴重的安全感的缺失。兒童福利院的孩子要特別注意安全感的培養,因為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心:杭州自閉癥兒童數量上升
鄭州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發現,很多福利院的孩子長大后,有的甚至已經外出工作了,仍不愿離開福利院,這讓他們很為難。
談到辦特殊教育學校李燕腦海中總會想起那件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孩子,上學的需求特別迫切,我們幫他聯系了福利院附近的一所小學。”李燕說,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在一樓,上衛生間、出行都有老師幫助。隨著年級遞增教室樓層也在增高,他就沒辦法繼續上學了。
李燕和同事經過多次與學校協調,最后福利院給學校修了一條無障礙通道。“我們知道這些特殊孩子對于上學的需求有多么急切,可很多時候協調學校特別困難。”面對類似的情況,李燕有些無奈。
張燕提到,2016年杭州的在冊自閉癥學生人數9202人,這只是小學1~6年級的,不包括初高中的,總體數量在直線上升。
一個自閉癥兒童家長曾向杭州啟明星兒童康復中心張燕咨詢,孩子四年級了仍未交到一個朋友,課間休息總是喜歡一個人看書,作為家長是否應該鼓勵孩子出去玩?
“自閉癥兒童的核心問題是社會交往的障礙,不擅長與人溝通交流”,張燕認為,有沒有朋友是家人和外人的眼光,但是對孩子來說,看書很安全、安逸。“孩子的這種特質也是他們自身的優勢,可以專注做一件事情”。
另一個讓張燕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小學一年級的自閉癥孩子。
孩子很喜歡水,學校門口有噴水池,他每天早上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脫光沖到噴水池前。小孩的爸爸為了看護兒子辭掉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組建了前后有10人左右的孩子成為這個男孩的公益小天使。半年后,爸爸成功撤離了學校。
在幫助特殊兒童的路上,張燕和同事們一直在努力說服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些特殊孩子的人,“如果你帶著關愛的心靠近他們,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身邊的天使。”
吳捷分析,特殊兒童由于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及自卑心理,他們會認為在社會上難以獨立平等的生活。所以兒童福利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避免由于缺陷或障礙淹沒、阻礙了特殊兒童其他方面才能的發展和潛力的發揮。
吳捷談到,解決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首先要做好特教工作,滿足孩子們最基本的需求。
“無論是腦癱、失常、智障等各種問題的孩子都有需求,除了要吃飽,最直接的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吳捷強調,要用新的角度看孩子的特點,老師從新的視角下手與孩子溝通。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升旗,或許可以把批評換成希望他做得更好。“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了,他會有所改變”。
在雜志《柳葉刀》上,吳捷曾看到這樣一個研究,孩子在童年被拋棄、被虐待,他的大腦結構會發生變化。吳捷舉例,類似孩子殺害親戚、杭州保姆放火事件,大家都往往會忽略心理分析,更多的是從法律方面找線索。
“一定要分析哪些因素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我們要找到根源。孩子們的成長需要一個保持身心都健康的平衡狀態。一般生理有殘疾的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這源于難以改變的生理缺陷帶來的自卑感。”吳捷總結說。
探索特殊兒童心理問題應對:因材施教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曾凡林提出用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待特殊兒童——因材施教。
他解釋,優勢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提示每個孩子的優勢不同,因此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表現也不同,每個兒童都是具有特殊優勢和智能的個體,在對特殊兒童進行關注和幫助的時候,要針對不同個體的優勢性格和智力特點調整目標,改變單一的評價標準,從社交能力、行動能力、自知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幫助特殊兒童實現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并創造自己的價值。
為了能夠讓自閉癥孩子提前適應環境,降低環境障礙,張燕所在的單位開始探索轉銜服務項目。即由之前在康復中心、幼兒園或者家里轉銜至學前準備班的提前適應,幫助他們順利進入普通小學的一個轉變。
通過開設先修班,更多更深地給孩子一些小學生能力的輸出和培養;利用暑假兩個月教會他們應有的一些技能。張燕覺得,轉銜這么一小步如果能夠幫助孩子做得更好,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她相信未來融合會做得越來越好。
李燕所在的鄭州兒童福利院,針對特教也在做新型嘗試,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們針對肢體殘疾和智力殘疾比較嚴重的孩子,設置了生活自理、生活康復、簡單認知為主的相關課程。”李燕介紹,除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認知功能,主要在于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良好的精神狀態。
“我們一直注重教育生活化寓教于樂,不僅開設了數學、自然常識、體育、美工、舞蹈、多感官訓練的課程,還開有家政操作室、陶藝制作間、縫紉編制間,開心農場,帶領孩子們一起進行相關實踐探索。”李燕說,大一點的孩子、有勞動能力的,還會在老師幫助下去洗車,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在鄭州兒童福利院,還設置了模擬中西餐廳、銀行、郵局,讓平時特別難以外出的孩子去體驗。李燕發現,這種半工半讀的形式和實操鍛煉,能夠讓中、重度自閉癥兒童真正享受成長及勞動的快樂,提高生命質量,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生活。
“之前就有一個自閉癥的孩子,剛到福利院時總是坐在小黑屋里,或者把被子蒙在頭上不敢見人,現在已經特別陽光,也開始回歸家庭了。”看到孩子們的情況一點點好轉,李燕覺得很欣慰。
天津武清區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院長陳美文,則希望人們能多了解和關注唐氏兒童。
她所在的兒童福利院,有針對性地在職業技能、融合教育等五個方面作了改進,就是為了讓更多唐氏綜合征兒童實現他們的價值。
“唐氏兒童不是智力障礙,一個唐氏兒童能夠把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的課本完整的讀下來。他們只是需要老師把一個個小概念排列起來,要簡單化,信息量不要太大。”在一些交流中,陳美文總是再三強調,“相對普通人,他們只是對口頭信息的處理比較慢,但只要我們多一點耐心,他們會帶來不一樣驚喜。”
大政策扶持開啟兒童福利機構轉型的春天
吳捷注意到,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全國有6~14歲學齡殘疾兒童 246萬人,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96%。這些特殊兒童中,20.93%的視力殘疾兒童、15.95%的聽力殘疾兒童、23.08%的言語殘疾兒童,還有很多多重殘疾兒童,一般的學校教育不能接受他們。“不是社會不關注這部分孩子,而是沒有條件”。
吳捷同時也注意到,早在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就明確提出兒童福利服務范圍和福利體系建設的目標,完善覆蓋城鄉兒童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水平就是其中之一。
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吳捷還注意到,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指出要著力保障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需求,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體系,基本實現殘疾兒童應救盡救;到2025年,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完善,殘疾兒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復服務,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政策的不斷完善,讓吳捷感覺到特殊兒童福利發展的更大希望,不少地方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感恩于大政策的扶持,會共同堅持一種不放棄的精神,把兒童福利院做得更好。
李燕說:“有教無類,不管什么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教育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教育不設門檻,把特殊教育底線兜住兜牢,是福利機構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及也是全社會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民政部兒童福利司的設立,讓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兒童福利的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劉繼同感到興奮。
“兒童福利司一個主要職責就是擬訂兒童福利、孤棄兒童保障、兒童收養、兒童救助保護政策、標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困境兒童保障制度,指導兒童福利、收養登記、救助保護機構管理工作。”劉繼同說,“這是個好消息,說明中國的普惠性兒童福利時代真的來臨了。”(見習記者 王璐璐 記者 杜沂蒙)
編輯:劉暢
關鍵詞:兒童 自閉癥 福利院 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