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北京保利紀念張大千誕辰120周年
2019年是張大千先生誕辰120周年,歷經半載尋訪,獲得海內外資深藏家的積極響應,北京保利征借展出張大千各個時期重要畫作50余件,在保利藝術博物館推出“辟混沌手:張大千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展”。據了解,此次展覽是近年來大陸最全面、最大規模、最高水平的張大千藝術展覽,展出畫作收錄集結成冊,以此致敬。
20世紀的中國畫壇,張大千先生是一個傳奇。在徐悲鴻眼中,張大千是500年來第一人;溥儒謂之“宇宙難容一大千”;于非闇贊其“南張北溥”;在黃君璧心目中“張大千是非常人”。
在中國畫史上,張大千是全方位的畫家。從仿古山水、據實景所得印象而畫成的山水,到氤氳混沌的半抽象風景;從艷美的仕女、古代高士、人像畫、自畫像,到以佛教為主的宗教人物畫;以及美麗的生動活潑、簡筆寫意或精工的花鳥或走獸;在表現技巧上和風格上,張大千也是跨度最廣的畫家:從講求筆情墨趣的純水墨寫意的逸筆草草,到金碧輝煌、色彩鮮艷的工筆畫,甚至西方自動性技巧觀念影響下的潑墨、潑彩,他都能兼擅勝長。張大千自由地游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書寫了一代繪畫大師不朽的人生傳奇。
據了解,2019年北京保利春拍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推出“巨匠剪影———紀念張大千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拍賣專題,包含10件水墨以及潑彩山水、設色工筆人物、花卉等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佳作。
其中,《黃山奇松通景》為梅云堂舊藏。“梅云堂”是高嶺梅、詹云白伉儷的堂號,取二人姓名單字組合而成,是業界公認的收藏張大千畫作質量最高、種類最完整的私人收藏,包括大千先生不同風格的代表性作品。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梅云堂專場上,張大千的設色《嘉偶圖》拍出1.91億港元。
張大千與黃山結緣是從民國十六年五月和二哥張善孖第一次游黃山。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月,張大千再登黃山。同游者有張善孖和大風堂弟子吳子京、慕凌飛等。張大千在文殊院對面文殊臺石壁上留下“云海奇觀”4字。為紀念兩到黃山,張大千請篆刻家方介堪刻“兩到黃山絕頂人”印章。張氏兄弟還特制紀念墨,墨的正面張大千題“云海歸來,大千居士題”;同年,張氏兄弟在上海出版了張大千攝影的《黃山畫景》,這無疑是現存較早的黃山風景攝影集之一。
此畫題簽“卅年前予從始信峰下縋”即指1931年再訪黃山之行。張大千以奇松為主角,清奇蒼勁,如虬龍揚首揮爪狂舞,根部曲突隆起,壽齡之高,所處位置似凌空拔起,大片松針如傘蓋般只是俯伏其下,與之隔重巖疊嶂遙對的正是盤膝坐于危崖一角的畫家,今人與老松在大自然環境中偶遇,物與我具融合一體。
張大千有不少巨幅或長卷,《云山圖》這一幅潑墨大橫披,描繪的正是黃山。
傅申認為,張大千在作此畫的前10年中,目疾開始影響他的視力,到處求醫,時好時壞,在20世紀60年代初漸有潑墨,繼而潑彩的畫風出現,代表作中的里程碑如1962年秋的《青城山通景屏》,1965年的《幽谷圖》巨軸等,可見在作此畫之前,他的潑墨潑彩已經發展成熟,成為他晚期獨創的代表畫風。
其第一段的近景即以黃山著名的老松,橫出如臥龍一般。右上角即以石骨嶙峋的黃山遠峰為代表。第二段以淡墨鉤出房舍,就是著名的文殊院,一名玉屏樓。樓的右側有喬松一株就是黃山的第一松:迎客松。松樹上方有大石迭起的就是玉屏峰。在文殊院的左側,以濃墨作一尖峰,就是象鼻石。以上這一切都以極簡的筆墨具體而微地在尺余見方中交代清楚。
此畫第三段包括全幅最高大的主峰,潑墨通頂,與左方勾勒成的始信峰遙遙相對,中央有山澗分裂處,上架一石橋下臨深谷絕壑,人行橋上如飛仙一般,故名仙人橋。
此畫是送臺灣友人曾履川的。作此畫的1966年,張大千68歲,居巴西圣保羅。
根據張大千自己的說法,在各種畫料中,他最早學習的是人物,后來才改學山水。他的人物畫受海派畫家任伯年影響而上追陳老蓮,為工筆高古之格;后則學華嵒、張風,是飄逸簡筆一路。1943年以后,大千經歷過敦煌壁畫的淬瀝,繪畫功力大增。抗戰勝利后,由于多有人物畫巨跡流出,如唐孫位《高逸圖》,張大千得以寓目并加以臨摹;五代顧閎中《夜宴圖》,大千甚至不惜巨資購為已藏,這對大千的人物畫影響巨大。此時的大千功力成熟,又值精力旺盛,因而產生許多人物畫精品。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前期,可謂大千人物畫的全盛高峰期。
作于丁亥(1947)年的《仿顧愷之醉舞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幅作品是大千的仿古之作。畫的是庭院高樹下,魏晉高士醉酒舞蹈的場景。舞者的舞姿優美,動作明快;紫衣人作為司鼓,還兼做指揮,不僅雙手擊掌和著節奏,還口誦曲譜,腳踩節拍,從容地指揮著綠衣人嗩吶吹奏。畫中人全身心地投入似把觀者也帶進了優美的旋律和歡快的舞蹈之中。
作品原為張大千夫人徐雯波舊藏,后香港蘇富比2000年秋拍中國書畫“徐雯波舊藏重要中國書畫專場”釋出后,成為張宗憲先生收藏。
自1948年結婚后,徐雯波一直伴隨張大千,輾轉棲寄大吉嶺、香港、阿根廷、巴西、美國,最終定居于臺北。徐雯波在生活與創作上處處與大千為伴,見證了諸多重要作品的面世。此件《長生殿》是1956年張大千法國巴黎展覽后,由張大千交與徐雯波珍藏的。
《長生殿》講述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張大千在新婚之時借此題材創作,寄予著張大千對妻子的一往深情。據徐雯波回憶:本幅乃張大千先生上世紀40年代后期力作,是抗戰勝利后,先生在上海時用心所繪。畫竟,未付裝池即藏行篋,秘不示人。后張大千居于溥儒聽鸝館,兩人經常相約賞畫,互題精品,交往極深。溥儒與張大千在日本相遇后,溥儒更是被張大千所描繪的皇氏凄美愛情故事所動容。才有這樣的合璧。《長生殿》完成近10多年后,在1956年公開展覽。展畢,交付夫人保管,在蘇富比拍賣之前從未露過面。
溥儒在畫上以精絕小楷題寫了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筆勢靈活,起伏頓挫。字里行間有一種清新飄逸的氣韻,既契合了《長恨歌》中的凄婉詩意,又與此畫中傳達出的幽淡清和之意境相合。張大千從敦煌回來之后畫風轉變,富麗堂皇的工筆山水在這段時期創作頗多,例如此作,以界畫手法繪制,精細之極。
編輯:楊嵐
關鍵詞:張大千 黃山 保利 紀念 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