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別讓“種草”經濟帶偏了消費者
對“種草”經濟,既要看到它刺激消費新活力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容易引起沖動消費的一面,更要看到它虛假誘導的一面。
今年母親節期間,許多人給母親挑選表達自己心意的禮物。新浪微博上“母親節禮物種草”這個話題就有超過2000萬的閱讀量,在話題里,鮮花、護膚品、首飾、家居用品、保健品等都成為人們母親節“種草”的對象。如今,“種草”已是網絡中的流行詞,消費者可以去“種草”任何東西,萬物皆可“種”。“種草經濟”有哪些表現?消費者如何看待“種草”?“種草”有哪些利弊?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進行了采訪。
“種草”最早流行于各大美妝論壇和社區,繼而擴散到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泛指“把一樣事物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其他人也喜歡這一事物”的過程。如今,“種草”廣泛存在于社交網絡上,這些基于用戶真實體驗,分享的美妝、穿搭、旅游等心得,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把日常消費和網絡社交結合起來,也成為新時代消費主義的表征。
《2019年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指出,隨著消費的社交化,社交平臺不再只是一個社交工具,而是逐漸成為消費者獲取消費信息、了解產品好壞并決定最終消費的重要渠道。誠如新聞報道中的年輕白領所說,“小紅書、B站、新浪微博、知乎等知名網絡平臺都有大量的‘種草’內容……如果粉絲較多還會建立粉絲群,群內成員可以相互討論、推薦。”
與此同時,“種草”也從自發推薦變成了商業推廣,“種草”的過程實際上也變成了接收一種另類廣告的過程。比如,一些品牌廣告主利用分享經濟和粉絲效應,讓明星或網紅來為品牌進行“種草”推薦。這樣的推薦能夠引發一些消費沖動,帶動跟風消費。只是,對同一個事物,不同個體的認知可能不同,有時興沖沖買回來很多東西,結果發現不一定適合自己,這樣就可能造成浪費。
值得警惕的是,有媒體揭露,一些打著親測旗號的“種草”筆記背后,其實存在著大量的代寫代發團隊,他們根據一些商家的需求,編出有親身體驗感受的虛假“種草”筆記,發布在社交平臺上,還宣稱可通過技術手段刷粉、點贊,讓相關筆記沖上熱門,以達到宣傳目的。這樣的“種草”經濟,是對消費者的欺騙,也是對網購環境的傷害。
所以,對“種草”經濟,既要看到它刺激消費新活力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容易引起沖動消費的一面,更要看到它虛假誘導的一面。對消費者來說,應學會理性消費,量力而行,適度“拔草”,特別是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要多方核實,謹防過度消費、透支消費;對監管部門來說,則應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與追責,倒逼平臺完善交易規則、健全評價體系,守住產品質量關,避免“種草”把消費者帶偏了。
付彪
編輯:秦云
關鍵詞:種草經濟 消費者 虛假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