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合理用藥合理用藥
麻黃為主治療六月寒
1998年夏天,筆者診治一名40多歲農村婦女,患者因“畏寒,手腳冰涼,一年四季身裹厚衣,食納不佳2年余”就診。
初診正值暑熱農歷六月,初見患者,一身厚厚棉衣裝備,時有惡寒感。2年前一個寒冷冬季,患者與丈夫激烈吵鬧后,暈厥過去,醒來便出現寒戰,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從那以后,患者惡寒癥狀逐漸加重,次年夏天來臨,依舊不能減衣。家人意識到病情嚴重性,隨即四處求醫,療效均不顯。從此,時輕時重,反反復復,諸醫診治,顯效不明。刻診見:時有惡寒、身裹厚衣、四肢冰涼、食納不佳、時有嘆氣、少氣懶言、舌淡、苔白、左手脈弦細、右手脈濡弱等。
辨證:肝郁脾虛。
處方:麻黃絨6g,桂枝9g,人參12g,白術10g,干姜6g,柴胡6g,白芍9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溫服。3劑。囑其調暢情志,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二診:服用上方后,全身微微汗出,余證如前。適當將麻黃絨減量至5g,其余藥量如前。5劑。
三診:惡寒有所減輕,偶爾有輕微熱感覺,飲食量稍微增加。繼續用前方加減治療。
四診:隨癥加減治療20余天后,患者明顯感覺“衣服穿厚了”,欲減厚衣,藥已中病,繼續用前方加減治療。
五診:2周后,患者前來復診,高興地講述自己病情“好了”,不再惡寒,身穿薄衣不覺冷,飲食量明顯增加,精神與常人一樣,診其舌脈,狀如常人,病告痊愈。囑其調暢情志,以防復發。
本例患者因平素情緒不良,肝氣郁結,日久傷及脾胃,脾陽不足,“內寒”而生,正遇“外寒”季節,情緒波動激發“內寒”加劇,“內寒”與“外寒”對抗,故出現機體“不分春夏秋冬”,“六月寒”癥狀隨即而來。
方用麻黃為主藥,取其性溫散寒之功,與桂枝配伍,加強散寒功效,同時借桂枝溫陽化氣,以防溫補過度;與人參、白術配伍,防參、術補益脾胃而滯留邪氣;與干姜配伍,增強溫中散寒功效。柴胡、白芍、甘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立方遵循“治標在前,治本在后”思路,麻黃、桂枝、干姜治寒;人參、白術健脾、補氣“標本兼治”;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治其本”;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溫陽健脾、溫胃散寒等功效,中病機而奏良效。
曾有同行認為,麻黃過于溫熱,“暑熱六月,應當禁用”。臨床觀察發現,有的病例并非絕對“六月禁用”。生麻黃發汗之力較強,麻黃絨發汗之力稍弱,故宜用麻黃絨較為合適。(梅松政 四川省古藺縣觀文鎮梅松政中醫診所)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麻黃 治療 患者 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