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美專家:中美經濟因猜疑生變 中國發展使美感到威脅
原標題:史蒂芬·羅奇:中美經濟黏合劑因“猜疑”而生變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5月20日文章,原題:美中貿易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美國和中國針鋒相對關稅升級,如今進入了危險地帶。美中雙邊貿易不平衡是這場辯論的焦點,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說的造成工作流失和工資壓力的“大屠殺”背后的主因。
是的,2018年,美國與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為4190億美元,占到美國的總貿易逆差8790億美元的48%。但是,特朗普及美國兩黨多數政治人物沒有承認的是,2018年美國與102個國家存在貿易逆差。這反映了美國國內儲蓄嚴重不足,這種情況未來幾年可能會惡化,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會和總統本人2017年末通過的不計后果的減稅政策。
事實上,美國的許多指控都是基于美國法庭都不會接受的不靠譜的證據。但是,不實之詞也讓人意識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長期以來作為美國和中國經濟黏合劑的戰略接觸到底發生了什么?
兩國關系存在的一個根深蒂固問題在于猜疑。現在,美國兩黨一致認為全都是中國的錯。按特朗普政府去年6月發表的白皮書的說法,中國對美國未來繁榮構成生存威脅。
中國的觀點同樣懷有戒心——對美國遏制的擔心加劇了中國的猜疑。從亞洲“轉向”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再到特朗普的關稅,中國對美國也抱著一種生存恐懼。
兩國的指責和反訴是長期互相不信任的產物。兩國都依賴對方支持經濟增長——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型經濟體長期以來所認識到的。盡管美國依賴來自中國的廉價消費品、中國大規模購買美債以及作為美國第三大及增長最快出口市場具有重要性,但華盛頓的政治人物對此不以為然。
無論是人與人還是經濟體關系,這種互相依賴的問題在于,這是一種易變、最終紊亂的關系。當一個伙伴改變往來規則時,另一方感到威脅,于是沖突起來了。兩國的經濟體動態因素都在變,而中國國內的轉變尤為深刻——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出口到消費、從進口到本土創新。相比之下,美國固守認為其增長模式更優越的傲慢。
諷刺的是,美國更愿意接受那個“舊中國”,如今面對“新中國”則感到威脅。(作者美國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 陳俊安譯)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美經濟因猜疑生變 中國發展使美感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