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為一流灣區提供堅實擔當——粵港澳媒體攜手助力大灣區全面發展
新華社廣州5月19日電(記者徐弘毅 石龍洪 王攀)從媒體融合,到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再到攜手探索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合力提升國際傳播水平……在19日召開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上,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眾多媒體人士、專家學者熱議三地的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和熱點問題。
在與會人士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果和探索實踐,正在為三地媒體提供更加廣闊的報道空間,而三地媒體的融合發展,也將為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提供關鍵助益。
著眼大灣區建設 加快媒體融合創新
隨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壯麗畫卷徐徐展開,大灣區媒體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通過組織重構、流程再造,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共同發展,僅移動客戶端“南方+”下載量就突破5400萬次。“傳播載體、渠道的建設,傳播手段、方式的創新,使我們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服務大灣區,攜手港澳同行,為建設一流灣區貢獻更多的媒體智慧和媒體力量。”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劉紅兵說。
廣東廣播電視臺總編輯鄭廣寧認為,5G、4K、AI等新技術給廣電帶來革命性變化,融媒體更豐富了傳播形式,拓展了傳播的渠道,“這將有助于解決以前三地廣電媒體之間傳播上存在的障礙和困難”。
作為香港的主流英文媒體,《南華早報》超過70%的讀者來自海外。《南華早報》總編輯譚衛兒說,講好大灣區故事,媒體不僅要為有意來大灣區投資的商界讀者提供資訊,也要關注普通讀者,“準確、客觀、平衡地報道潛在機會,推動存在問題的解決,這是我們媒體應盡的責任”。
豐富灣區人文精神 共建人文灣區
共建人文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目標。多位與會嘉賓提出,粵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脈相親,共建“人文灣區”有著堅實的文化和社會基礎,媒體間的交流合作是大灣區人文交流的重要部分。
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說,大灣區既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又具有包容開放、多元共存的文化性格和開放進取的人文精神。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說,規劃綱要提出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是對澳門的肯定,也賦予澳門重大使命。
“澳門與內地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穆欣欣說,澳門將發揮好中西文化長期交融優勢,將中葡文化交流做深做實。
香港商報社社長陳寅建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新媒體發展基金和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鼓勵文化工作者潛心創作,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濃郁的灣區人文氛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立足“一帶一路” 提升國際傳播水平
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媒體峰會上,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媒體人士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媒體應立足“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提升國際傳播水平,為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貢獻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是中國日報香港版副總編宋平的直接感受。她說,面對外部的信息需求,大灣區媒體要勇于跳出“舒適區”,以快速和深度的媒體融合,搶占國際傳播陣地,同時也要加強與境外主流媒體合作,形成傳播合力。
“建議形成大灣區的英文網站矩陣,在全球海量的英文信息中,放入更多的中國自己的英文信息。”她說。
新媒體同樣看好大灣區和“一帶一路”蘊藏的傳播潛力。快手科技副總裁余敬中介紹說,短視頻正在成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從超級工程到日常生活,快手700萬名大灣區注冊用戶制作的短視頻為“一帶一路”受眾更好了解大灣區提供了重要渠道。
展望未來,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為大灣區培養新型媒體人才提供了重要契機。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能夠堅守國家立場、堅定國家認同的傳播人才,需要具有全媒型理念和能力的傳播人才,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對話能力的傳播人才。
“為此我們需要探索建立綜合性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媒體人才‘走出去’。”他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灣區 媒體 大灣 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