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歐盟投資環境報告》:中企在海外并購前十大經濟體中,歐盟國家占六席
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杜軍玲)為了促進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了解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現狀,反映中國企業對歐盟改善投資環境的實際訴求和意見建議,幫助歐盟改善投資環境,增強中國企業對歐盟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等方面的貢獻,4月23日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了《歐盟投資環境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對歐盟投資不僅帶來資金,還帶來就業機會,有利于歐盟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中歐經貿關系自1975年5月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關系便開啟了新的篇章。自2003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中歐合作涵蓋上百個領域,歐盟已成為最吸引中國投資的目的地。截至2017年底,中國累計在歐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2900多家,覆蓋歐盟全部28個成員國。2018年中國企業在歐盟并購金額占海外并購總金額的比重超過了50%,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前十大經濟體中歐盟國家占據了六席。
中國始終視歐盟為重要戰略合作伙伴,將中歐關系置于對外關系的重要和優先方向。2019年4月9日發表的《第二十一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雙方表示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今年年內取得結束談判所需的決定性進展,并在明年達成高水平的中歐投資協定;雙方承諾相互給予更加廣泛、更為便利、非歧視的市場準入。雙方還在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政府采購、農產品貿易分區原則、加強互聯互通等一系列問題上達成重要共識。隨著中歐關系的穩定性、戰略性和互惠性不斷提升,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意愿進一步上升。調查顯示,有高達78.63%的受訪企業將歐盟列為第一投資目的地,有43.59%的受訪企業表示未來將會擴大在歐盟投資,比2017年高出5.13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雄厚的國家聯合體,是國際格局中一支重要戰略性力量。但是,目前歐盟卻正在不斷收緊外資審查。具體表現在:一是歐盟不顧部分成員國內部反對出臺《歐盟外資審查法律框架草案》,一些成員國出臺了非窮盡的外資審查行業清單,大幅度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導致中國企業在歐盟成功并購案明顯減少。安永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投資者在德投資并購的興趣減弱,全年僅完成34起企業并購,同比減少三分之一,是2016年的一半。二是外資政策不穩定,審查過程不透明,增加了企業合規成本。企業搞不清楚什么是歐盟所認為的影響安全和公共秩序的標準,擬投資的行業是否屬于審查行業清單范圍,投資領域受到較大限制,企業在歐盟投資面臨的外部風險明顯上升。三是審查標準使中國企業遭受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待遇。調查顯示,有85.34%的受訪企業認為歐盟外資審查立法會導致中國企業受到不公平對待。四是政策法規復雜且缺乏實施細則,一些成員國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調查顯示,有32.75%的受訪企業表示同政府的溝通困難限制了企業對歐盟投資。五是對外資開放承諾高,但是有些開放舉措相互矛盾,隱形壁壘大量存在。在企業遭遇的投資壁壘類型中,技術標準壁壘占比最高,遭遇過投資壁壘的企業中有68.18%面臨過行業技術標準壁壘。歐盟的投資環境問題直接導致企業在歐盟經營困難,有73.7%的受訪企業認為勞動力等要素成本高企給企業經營帶來較大困難,有36.9%的受訪企業認為稅負較重影響了企業在歐盟投資。
《報告》提出,希望歐盟重視中國企業在歐盟經營面臨的挑戰和改善歐盟投資環境的呼聲與訴求,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一是不要隨意擴大國家安全的適用范圍,制定明確而窮盡的審查清單,確保外資政策可預期。二要保障政策透明,完善審查流程,及時向投資者和外界公布審查進展,建立完備的審查信息查詢機制,增加審查過程的透明度。三要制定外資審查制度相應解釋條例等配套文件,盡可能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解本國相關政策的便利渠道。進一步完善、細化外資審查救濟機制,明確對行政訴訟結果是否可上訴等規定。四是強化依法行政,減少投資壁壘,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公平地保護企業的各項權利。五是提升服務能力,為外資企業設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幫助外資企業全面了解政策信息,注重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和業務素質。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歐盟 企業 中國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