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看清大勢擁抱變化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一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宏觀經濟基本數據: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0.4和0.2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8769億元,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yè)增加值82346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yè)增加值122317億元,增長7.0%。
對于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們怎么看?
最近幾天,各方解讀甚多,“總體平穩(wěn)、穩(wěn)中有進、下半年大概率還要有所回升”成為不少專家的主要結論。
也有專家提醒,受制于全球經濟波動性、不確定性增加的影響,對中國經濟發(fā)展前景不宜太過樂觀。
對于這些分析,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事實依據,也都是促進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的有益養(yǎng)料。
不過,分析方法上,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提供另一種分析框架:觀察中國經濟,既要有顯微鏡、放大鏡,也要有望遠鏡、全景鏡,這樣看到的景象可能更加全面一些。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經濟大勢。
科學分析講究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分析經濟趨勢,也當如此。
定量看。
我把新中國成立以來,能夠查到的宏觀經濟每隔五年統計數據做了一個簡表(見附圖)。這條不斷向右上方傾斜的圖表,告訴我們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經濟在不斷夯實自己的基礎,并且每隔5年就有一次大的飛躍。
它也在糾正一些人認為“現在沒有以前發(fā)展得好了”的感覺偏差——事實上,中國經濟表面速度雖然沒有過去那么快了,但增量卻是過去所不能比的。
舉個例子。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6%,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其中,僅經濟增量就相當于澳大利亞2017年經濟總量。
數據中的一些積極結構性因素,則進一步昭示了未來的潛力。
以一季度數據為例。
初步核算,一季度,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2.7%。
從關鍵的投資數據來看,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yè)投資同比增長11.4%,增速比全部投資快5.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yè)投資同比增長19.3%,比全部投資快13.0個百分點。
如果翻看十八大以來的相關年度統計數據,高技術制造業(yè)和高技術服務業(yè)投資的趨勢基本相同,新動能正在積蓄磅礴之力。
其中,以5G技術為龍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為骨干的新技術應用,剛小試牛刀,就已經讓國際同行看著眼熱了。
何況,在人類已經走過的300年工業(yè)史中,還從未有過這樣一個國家,擁有全世界最全的工業(yè)門類,同時還有人口超過10億的龐大內需市場。當兩者產生化學反應,必將產生強大市場推力,推動中國經濟不斷前行。
定性看。
國內,政通人和,人們正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不懈奮斗的動力。
國際,變化就在眼前——全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變革創(chuàng)新的步伐持續(xù)向前。
也有不變的有利因素———我國發(fā)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和平發(fā)展的大勢日益強勁。
中國正在全力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等戰(zhàn)略部署,有力地抓住了這些不變的有利因素,并且有效對接了這種深刻變化,乘勢而進。
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面對清王朝的背影感慨道,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一百年后,實現站起來、富起來的中華民族,正秉承傳統中道精神,迎來強起來的歷史時刻。
最后,讓我們再次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的話———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
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經濟 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