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一步千年,“最后的沙漠部落”遷入新家園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8日電題:一步千年,“最后的沙漠部落”遷入新家園
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高晗、宿傳義、胡虎虎
在人跡罕至的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腹地,一群曾被視為“野人”“遺民”的克里雅人,百年來隱居于此。
在漫溢的河道和散布的胡楊間牧羊為生,被勞累壓彎了腰,被風沙磨蝕著肌體,“半原始”的生活里,時光仿佛停滯不前。
隨著扶貧攻堅的不斷深入,這個地處新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最后沙漠部落”開始遷離,揮別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遷入通水通電通路的現代新村。
蒼茫大漠中,一場歷史性的遷徙正在拉開序幕。
遺落沙海的“野人部落”
依明·買提庫爾班世代生活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中心。
這片沙漠北抵天山,南至昆侖,占據了幾乎整個新疆的南部。有賴于一條發源于昆侖山、延伸至沙漠中心的克里雅河庇佑,依明的先輩們百年來散居于河流尾閭。
河流所到之處,沙漠里奇跡般生出胡楊、紅柳來,沙洲被植物割據成斑塊狀。而河流因地轉偏向力向東飄移,或是水源不足斷流之處,沙漠便以最粗暴、快速的方式奪回領地,掙扎生存的文明頃刻便被鯨吞。
1989年,于田縣在此設立達里雅布依鄉,鄉政府位于村民相對聚居區。
但因大漠阻隔、極度封閉,這里至今依舊與外界聯系不密。即使有眾多學者來到達里雅布依考察研究,但對克里雅人的來歷、血統至今尚無定論。
從沙漠南緣沿著幾近筆直的雙車道柏油路向沙漠深入90公里,就到達了達里雅布依從2017年開始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再往前便沒有了道路。一年多以前,連這90公里的路也是沒有的。
記者一行經歷了陷車、迷路,在高大沙丘、胡楊枯木與河道淤泥中反復顛簸近7小時后,來到了距于田綠洲240多公里處的克里雅人家園。而過去,這條路趕著駱駝需要走13天。
地的貧瘠程度決定了這里戶與戶的距離,相距最近的人家也要隔上幾公里,只有這樣,草木才能勉強支持賴以為生的羊群吃飽。
這些年來,現代生活方式對這里的滲透緩慢進行著。
手機開始在年輕人中普及,摩托車代替了驢子和駱駝,稍微富裕的人開始用二手皮卡車拉貨賺錢,一些人家出現了洗衣機、冰箱甚至電視。這些,得益于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關心和幫助。
依明和孩子的希望
依明的家距離鄉政府還有30多公里。在他家不遠處的喀拉墩佛寺遺址壁畫上,能找到他家那樣的屋子——用胡楊、紅柳、蘆葦,以及克里雅河的淤泥盤搭而起,不用一顆釘子的“芭子房”。
從依明家高于周邊的沙丘院落中看出去,克里雅河蜿蜒北去,漫出的河水纏繞包裹著院落。院落中的細沙,被妻子艾比比汗·達曼掃得干干凈凈。
今年,他家作為貧困戶被列為搬遷對象,年底之前,他將作別眼前這幅景象。
每天晨光順著紅柳條的間隙灑在屋里,依明便起床裹上老舊的棉背心,踩著一雙縫補過的、夫妻共用的粉色拖鞋出門去喂羊。
3年前,依明在縣城的巴扎上用140元買了一個能夠報時的老年手機,家中信號微弱,他習慣把手機放在院中的胡楊樹上,這棵樹也被戲稱為“信號樹”。
雖然手機在每個整點總會大聲報時,然而一家人依舊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瘦小的他腿已明顯羅圈,“80后”的他,臉上的褶皺在朝陽里十分明晰,黝黑、粗糙的手里拎著喂小羊喝水的藍塑料桶,遍布全身的沙粒甚至裹挾了頭發,整個人顯得“霧蒙蒙”。
這些年,依明除了養羊,還開始學習在紅柳根部嫁接風靡當地的肉蓯蓉,這個新的致富手段,讓一家去年的人均純收入第一次達到了4000元。
依明家屋頂上的太陽能光伏板,是2002年中國與荷蘭政府合作項目“絲綢之路光明工程”提供的,那一年依明第一次用上了電,告別了拿稀罕蠟燭與柴火照明的日子。
但是至今,他的家里還沒有任何電器。因此去鄉政府附近的小商店里買來的一小撮蔬菜和按“預算”宰的羊,都被他寄存在5公里外的朋友家,鄰居家有冰箱。
除了日復一日的勞作,最牽絆依明的就是在縣城上小學和中學的兩個兒子。
4年前,依明的大兒子比拉力·依明在政府的幫助下,與達里雅布依同齡的小伙伴被送到于田縣城免費就讀。一年后,第二個孩子也成為其中的一員。
兩兄弟每年只能在寒暑假回家。思念父母的二人在得知可能舉家搬遷的消息后激動不已,因為搬遷后,他們每周都可以回家見父母,爸爸還可以去某個工廠打工。
改變,正在發生
據鄉政府統計,達里雅布依共369戶1342人,2017年開始,有102戶396人已經搬遷至達里雅布依小鎮易地扶貧安置點,2019年年底前,又將有114戶443人搬遷。
在依明父親的眼里,越來越大的風沙,以及越來越不穩定的河水,讓他茫然不知所措,他記得每年持續7個月的沙塵中,最大時他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6年,生態惡化與脫貧攻堅的雙重考慮下,于田縣政府將達里雅布依搬遷提上了議程。2017年,政府投入資金修建了深入沙漠的90公里柏油路,并為貧困戶建設了安置房。
“最難做的還是思想工作。我們也考慮過將他們徹底搬到縣城,讓他們住進樓房,但是老鄉們不愿意,他們選擇了如今的搬遷點。”于田縣扶貧辦主任唐明生說。
皮卡裝車,帶上家當,一戶又一戶人家離開久居的房子。他們將羊和大蕓地托管給親朋,并在政府的幫助下,有組織赴疆外或本地就業。每家除每人25平方米的新房外,還增加了2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標準間,以便今后達里雅布依發展特種旅游。
幼兒園、小學、醫務室、飲水安全工程、車站、旅游接待中心等公共設施,也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中。
依明在探望兒子的途中,已經見過了新搬遷點的樣貌,不善言談的他連續用幾個“好”來描述。
官方數據顯示,于田縣貧困發生率高達19.3%,165個村中有114個深度貧困村。而看向更遠處,是南疆沙海邊串聯起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硬骨頭。
“沙漠是風景,但是無法提供牧民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易地搬遷意味著當地牧民擺脫窮根,走向現代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步跨越了千年。”長期關注達里雅布依的新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正江教授說。(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依明 沙漠 搬遷 里雅 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