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國家級非遺柳琴戲演員呼吁重視人才梯隊建設

2019年04月18日 14:1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國家級非遺柳琴戲演員呼吁重視人才梯隊建設

    2006年,柳琴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柳琴戲表演《月兒圓圓》。 孫宏瑗 攝

中新網臨沂4月18日電 (孫宏瑗)“一輪明月掛高空,萬家團圓喜盈盈。”懷抱“公鶏”的柳琴戲演員手提菜籃、徐徐上場。18日,在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柳琴小戲《月兒圓圓》開演。該戲以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村環保”問題為題材,展現農村干部的工作狀態及農村民眾的生活。

柳琴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項目表演者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表現形式,不斷適應市場需求,但其目前仍面臨演員短缺、教師缺乏等傳承困境。

圖為,柳琴戲《月兒圓圓》演員懷抱“公雞”、手提菜籃。 孫宏瑗 攝

圖為,柳琴戲《月兒圓圓》演員懷抱“公雞”、手提菜籃。 孫宏瑗 攝

柳琴戲以地方語言為基礎,較接地氣,普遍展現民眾生活中的家長里短。 孫宏瑗 攝

柳琴戲以地方語言為基礎,較接地氣,普遍展現民眾生活中的家長里短。 孫宏瑗 攝

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柳琴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桂紅介紹說,該戲既有傳統戲曲“程式”化的表演,又具備現代戲曲寫實的精髓。“柳琴戲與其他地方戲一樣,以地方語言為基礎,較接地氣,普遍展現民眾生活中的家長里短。”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間起源于山東臨沂蘭山、郯城一帶,分布于魯、蘇、豫、皖接壤地區。 孫宏瑗 攝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間起源于山東臨沂蘭山、郯城一帶,分布于魯、蘇、豫、皖接壤地區。 孫宏瑗 攝

柳琴戲既有傳統戲曲“程式”化的表演,又具備現代戲曲寫實的精髓。 孫宏瑗 攝

柳琴戲既有傳統戲曲“程式”化的表演,又具備現代戲曲寫實的精髓。 孫宏瑗 攝

“在借鑒其他姊妹地方戲曲的同時,我們會引入現代歌曲、舞蹈等。”劉桂紅告訴記者,該中心創作新劇目時,在不失去柳琴戲傳統韻味基礎上,會不斷添加新的元素,以提高劇目可看性,更好地適應當下人們的審美習慣。

劉桂紅舉例介紹,該中心創作的柳琴戲《沂蒙情》加入了臨沂民歌《沂蒙山小調》,根據劇情需要,保留了沂蒙山小調的旋律,根據劇情修改了歌詞;演員奔跑時還加入了現代舞蹈動作。

“為適應市場需求,臨沂市整合柳琴劇團、歌舞團、蒙山沂水大劇院的力量,建立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實現資源共享。”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孫啟忠介紹說,該中心還在中國國內廣邀知名編劇、導演、作曲和戲劇評論家等業內人士,借助現代技術,先后打造出《沂蒙情懷》《王祥臥魚》《沂蒙情》《沂蒙魂》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孫啟忠認為,高層次人才一般到不了地市級劇團就已經被分流完畢,加之先前藝術院校和劇團各自發展,人才的培養出現斷層。“目前,柳琴戲表演領域不僅演員短缺,教師也同樣缺乏。”

圖為,《月兒圓圓》演員正在化妝。 孫宏瑗 攝

圖為,《月兒圓圓》演員正在化妝。 孫宏瑗 攝

“培養一個戲曲人才一般需要8至10年。”孫啟忠說,戲曲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該中心通過將優秀劇目帶進小學,邀請中學生進劇團觀看演出等,培養孩子們學習戲曲的興趣。他呼吁社會各界人士重視戲曲人才的培養,加大藝術院校建設力度,做好人才梯隊建設。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間起源于山東臨沂蘭山、郯城一帶,分布于魯、蘇、豫、皖接壤地區。柳琴戲曲調流暢、節奏明快、有多種花腔。(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柳琴 演員 戲曲 國家級非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免费 | 久久一本大到香蕉精品 |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AV网站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6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