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淋巴瘤君”難纏但沒那么可怕
隨著生活方式、環境等綜合因素的變化,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血液腫瘤之一——淋巴瘤發病率不斷上升,逐漸成為國內公眾健康的一大挑戰。近日,上海市抗癌協會推出了新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癌種由去年的7種擴展至14種,淋巴瘤就在增加之列。
淋巴瘤為何“難纏”?哪些是易感人群?其患病征兆有哪些?目前的防治現狀如何?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之際,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抗淋巴瘤聯盟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淋巴瘤科主任朱軍。
淋巴瘤高危人群要及時排查
常常有患者提出疑問,淋巴瘤是否會擴散至全身?“淋巴系統是全身免疫性系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淋巴瘤一旦發現就是全身性疾病,這一點與肺癌、肝癌等實體瘤具有本質上的不同。”朱軍表示。正如上海市抗癌協會官方公眾號上“淋巴瘤君”的自白書——“無處不在就是我”。
記者了解到,淋巴瘤雖總體上可分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但其亞型分型、分類極為復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淋巴瘤的最新分類,目前已出現不下70種病理類型。”朱軍指出,學界對于淋巴瘤的認識還在不斷完善。
總體來講,腫瘤的發病外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放射因素、病毒感染等,內因則為人體本身細胞、基因的突變。二者綜合來看,便有一部分人增加了罹患淋巴瘤的幾率。
哪類人群為高危人群?“有家族易感傾向的人群當屬其一。”朱軍進一步介紹,所謂“家族易感傾向”并非指遺傳性,而是指家族基因在外界條件的誘導下易出現變異,因此增加患病風險。
“此外,基于某些感染因素致病的患者也可能易患淋巴瘤。”朱軍舉例,如B細胞異常所致的淋巴瘤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因此乙肝患者合并出現淋巴瘤的幾率會比未感染乙肝人群高很多;再如,亞洲常見的BNK/T細胞淋巴瘤已明確與EB病毒感染有關,該病毒攜帶者自然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淋巴瘤高危人群之一;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等的罪魁禍首之一——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一種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瘤有直接關系,因此患有上述胃病的人們就要注意排查淋巴瘤的可能性了。
與其他腫瘤相比更易治愈
任何一種病癥都會有征兆,淋巴瘤也不例外。朱軍告訴記者,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消瘦、淋巴結增多、增大,甚至身體某些部位出現不明包塊的時候,就要引起警惕,盡快到專業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篩查。
正是由于很多人認識到淋巴瘤為全身性疾病、一旦“中招”,便在身體中“無處不在”,所以認為淋巴瘤比其他癌癥都可怕,一旦患上便自覺未來暗無天日,因此在感官認識上排斥淋巴瘤,即便出現上述癥狀也諱疾忌醫,存有僥幸心理。
“事實上,總體來看淋巴瘤是目前眾多癌癥中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腫瘤之一。”朱軍指出,全國范圍腫瘤醫院接收的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平均為40%左右,專科醫院接收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達62%,而肺癌僅為15%,肝癌更低,約為12%。
“究其原因,是我們趕上了新藥研發、快速推進上市的好時代。”在朱軍看來,淋巴瘤患者相對于某些難治腫瘤來說“運氣好一點”,放、化療對淋巴瘤的療效相對較好,為患者生存率的改善提供了基礎。
“近20年來,不少新藥尤其是針對免疫或靶向藥物出現,與基礎化療相結合形成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大大提高了淋巴瘤的治愈率,目前淋巴瘤的治療進入了靶向、免疫治療與化療等多種手段結合的時代。”朱軍介紹,“近年來針對淋巴瘤的免疫及靶向新藥蓬勃發展,國內藥企在藥物創新方面也到了一個開花結果的階段,包括百濟神州開發的BTK抑制劑等新藥在內,可能進一步改善不同類型淋巴瘤的治療效果。”
“希望患者能夠客觀地認識淋巴瘤,不迷信、不害怕,并充分信任專業醫師的能力,醫學界也正在進行多學科協作、專病化發展的研究、診療模式,共同對抗‘淋巴瘤君’。”朱軍說。(實習記者 于紫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淋巴瘤 朱軍 患者 淋巴瘤君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