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食學》:食學體系的開山之作 人類食識的首次整合
2019年2月28日上午,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先生的新著《食學》首發式在日本東京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世界頂級烹飪藝術家出席了隆重的首發式。作為劉先生的摯友,自己有幸獲贈新書,拜讀后感觸良多,令人腦洞大開。本書為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的重點課題項目,是作者耗時5年精雕細琢的一部有關食學體系的開山之作,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門學科能夠涵蓋人類的全部食事認知。作者指出:食學是有關食物生產、利用及秩序的學科,是從食物的角度對農學的擴充并更名,是關照 76 億人食物利益的學科。食學,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洞悉人與食物、人類與食物母體系統、食事與世界秩序之間的客觀現實,并探究其中的運行規律,進而解決人類各種的食事問題,從而有助于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使種群得以興旺并延續。作者提出的“食界三角”“食學三角”“食學 3-32體系”,首次把人類海量、碎片化的食事認知結合在一起,通過條分縷析地分類和梳理,構建出一個整體學科體系。全書邏輯嚴謹清晰,論述深入淺出,新思維、新觀點、新概念、新論斷俯拾皆是并令人耳目一新。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輔助教材,是食業(農業、食品業、餐飲業、養生業、 醫療業等) 工作者的學習參考書,更應該作為普羅大眾養生保健的生活指南。
食學體系的基本框架
作者指出,食學是一個更大范圍的知識體系,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與每一個人的健康密不可分。通俗地講,食學學科的創建是從食物角度對農學的擴充,其主要任務有三:助力食者健康長壽,推動建立4.0社會秩序,著眼于人類種群延續。食學體系的構建,首先是確定了“食物生產、食物利用、食為秩序”三合一的整體構架。其次是進行了“厘清已有學科、完善原有學科、確立傳統知識體系的學科位置、填補空白”4個方面的工作,形成了3-32的整體體系。作者的主要貢獻在于:厘清了6門已有學科,把“農學”厘清為食物種植學、食物養殖學、食物培養學3大食物馴化學科,其中食物培養學為新命名;把“食品科學”厘清為食物碎解學、食物烹飪學、食物發酵學3大食物加工學科,其中食物碎解學為新命名。完善了7門原有學科:把“營養學”充實并更名為食物元素學;把采摘、捕撈、狩獵、采集四大獲取天然食物的方法歸納為食物采捕學;重新命名并確定了食物貯藏學、食物運輸學、食物包裝學、食為設備學、食者體構學。確立了3門傳統學科:為弘揚古老東方對食物認知與利用的成果,確立了食物性格學、食者體征學、食物調療學,從而確定了它們與現代食物認知學科平等的地位。填補了11門空白:其中本學學科2門,創建了進食學、食物審美學;交叉學科9門,創建了食物母體學、合成食物學、食為經濟學、食為法律學、食為行政學、食為教育學、食為習俗學、食為文獻學、食為歷史學。作者不僅搭建出食學體系的基本框架,而且以詳實的內容為讀者提供了食學相關的百科知識,正如聯合國負責經濟與社會事務的前副秘書長、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持制定人吳紅波在閱讀本書后所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17項主要目標里,有12項與食物高度相關,分屬于劉廣偉先生提出的食學體系中食物生產、食物利用和食為秩序3部分,這簡直是機緣,更是必然。可以說,食學體系是全人類的公共產品。
基本概念的推陳出新
作者坦言:食學既研究人體與食物之間汲取營養和能量轉換的微觀過程,又研究人類食行為與地球生態之間和諧相處的宏觀過程。但食學并非束之高閣的空洞理論,而是關系到世界上每一個人健康與長壽的科學,是關系到我們子孫后代幸福生活的科學。作者認為,食學研究的目的是維護人與地球的健康,但目前“四大食病”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二大食災”威脅著地球的健康。食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整體性,把農學擴充,將生產、利用、秩序放到一個籮筐里;第二個特點,就是包括了全人類的知識體系,涵蓋對人體體征、食物性格的認知及食療3個方面,即東西方的整體性和產用序的整體性。在食學體系中,作者獨創了進食學和食物審美學這兩門嶄新的學科。尤其是進食學,填補了當下的空白。作者提出的“食學進食坐標”“食學健康羅盤”“食學健康表盤”等,旨在用形象生動的方式厘清食者、食物、食法、食廢及食后征之間的動態關系,為人類找到有助于健康長壽的科學進食方法。進食學匯集了人類數千年的進食經驗和智慧,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在食學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急需將經驗上升為理論,將智慧提煉成科學。食物審美學的創建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包括味覺、嗅覺、觸覺、視覺及聽覺的5覺審美,其二是強調食物的審美具有雙源性,是心理和生理反應的統一。本書的另外一個創新點是作者將健康從兩段論變成三段論,分為健康,亞衡,疾病。亞衡概念的提出與確立,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抓手,從而徹底擺脫對醫藥的過度依賴。針對不同的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健康需要保養,亞衡需要調理,疾病需要治療,而調理最大的潛力就是利用食物的性格去治療疾病。作者指出,對食物性格與健康的關系,中華民族利用的最好,但是普及尚且不夠。如果全人類都能對其合理使用,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能大大地節省醫療費用,從而為政府顯著減輕社保負擔。食學的發展將會促使人類潛在的壽命基因充分展現,呵護地球生態多樣性和原生性的可持續,更好地造福人類。
食學問題的高度概括
作為一位富有家國情懷并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美食工作者,作者高度概括了當今世界面臨的十大食學問題,它們分別是:(1)世界“食物稀缺時代”已經到來,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2)“合成物”進入人類食物鏈是一把雙刃劍,對其帶來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嚴加防范。(3)食物工業化生產的“偽高效”,正在威脅食物質量安全。(4)“食病”群體增加至30億,危及全球40%的人類健康。(5)“食在醫前”和“食療”對保護人類健康的重要價值長期被忽視,導致患者多吃藥和醫療費用倍增。(6) “食學表盤指南”突破“金字塔指南”的2維認知,展示更全面的12維理念。(7)當今人類“食問題”此起彼伏、管控乏力,充分說明“農政”不如“食政”。(8)人類“五大飲食陋俗”根深蒂固,“七種食物浪費”亟需立法控制。(9)“食權”是人權的基礎,當今世界亟需構建關照76億人的“食為秩序”。(10)人類“食共識”需要和衷共濟的“共力”推進,以迎接“食業文明”新時代。針對這些人類共同面對的世界性問題,作者坦言,立足本業能更深刻理解習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胸懷,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得到全世界的支持,更需要有力的“中國方案”來支撐。作者認為,習總書記所說的“中國方案”不是治理中國的方案,也不是“中國經驗”。而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全球方案,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千年大計,是維持世界繁榮的萬年之策。而食學研究的主旨,就是主張構建“世界食物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人類食事問題提供全球共享的“公共產品”,因此無疑是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中國方案”之一。
傾心科普的惠民之策
作者謙遜地稱自己為:一介草民,人微言輕。然而,作為一位農民的孩子,一位自學成才且技藝精湛的知名大廚,一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對食學有深入研究的儒雅之士,如何讓自己的學識惠及更多的普羅大眾,是他矢志不渝的畢生追求。盡管劉廣偉先生已年逾花甲,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依舊在食學研究和科普的道路上樂此不疲,本書不僅有完整的食學體系介紹,而且還介紹了許多惠民利民的食學科普知識。他指出:食事是人類文明之源,其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價值不可低估,它不僅成就了人類文明的過去,而且決定著人類文明的未來。智源于食,尋找食物的方法與過程,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美源于食,果實的甜美、熟食的醇香成為人類最早獲得的美感;禮源于食,對食物的謙讓,是人類禮儀的濫觴;權源于食,誰控制了食物,就獲得了尊重與服從;序源于食,獲取食物是人類基本沖突的緣由,也是維持秩序的根本;嗣源于食,人類種群的延續依賴食物的可持續供給。人類對食事的知識,簡稱食識,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更是推動文明進化的重要力量。但今日人類的食識卻遠不如人意,呈現出海量化、碎片化、誤區化及盲區化特征,這不僅影響我們對人類食事的整體認識,而且制約了人們把握和解決食事問題的能力。因此他總結出人類食事的共識是: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求壽,食皆求嗣。他通過創建“食學表盤指南”,突破“金字塔指南”的2維認知,為大眾展示出更全面的12維理念。作者創立了“AWE”禮儀,通過正視人類食物未來的稀缺性,號召全世界每個人在進餐前例行這一禮儀,以此尊敬并珍惜食物。他建議在進餐過程中不要狼吞虎咽,而要細嚼慢咽地“瞻前顧后”。他坦言:美食家必須比普通人長壽,否則就是吃貨。為了提醒普羅大眾進一步重視食學知識,作者在書中包含深情地呼吁:食學改變你我,食學改變世界!食學必將有助于你健康長壽,可以使我們的種群延續,對每一位熱愛生命的讀者,請毫不猶豫地去擁抱它吧!
(作者游蘇寧系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主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食物 人類 食學 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