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
圍繞如何做一個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戲曲如何用明德引領時尚等話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建國。
擔當時代使命,用明德引領風尚
記者:對于戲曲藝術而言,無論是戲曲經典劇目提倡的忠孝節義,還是戲曲演員成名、成角兒、成家的艱辛過程,都與“明德”有著密切的聯系。您作為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能否談談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張建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藝術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文化藝術是培根鑄魂的工作,作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做到德才兼備、德藝雙馨。而代表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它把忠孝節義、懲惡揚善的故事搬到舞臺之上,所起到的教育人、教化人的作用,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用明德引領風尚”。
近年來,我主演過《趙氏孤兒》《四進士》《白帝城》等藝術作品,這些故事都讓我從中受到教育。“明德”,對于一個文藝工作者來講,是無所不在的。臺上、臺下,工作、生活,都要以好的德行約束自己。唯此,才能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打動人、以高尚的品德情操感染人、以美好的公眾形象說服人。
記者: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您也在現場。在現場聆聽講話,您有著怎樣的感受?
張建國:2014年和這一次,我都在現場傾耳聆聽。我感到這兩次講話都融入了新的思想、新的內涵,也讓我們對于如何做好新時代文化藝術工作有了新的感受、新的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的重要講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他始終強調,文藝要服務人民、謳歌英雄;文藝工作者要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對于戲曲藝術而言,這是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不但要求我們演好傳統戲,還要為新時代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有多少值得抒寫的故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平年代的安康生活正是人民不斷奮斗,英雄不斷付出,甚至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換取的。前不久涼山木里的一場大火,31位英雄犧牲在火海之中,全國人民痛心不已。和平年代的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戲曲應該謳歌新時代的英雄!
為藝術不惜奉獻
記者:作為文藝界政協委員,您覺得應該如何起到榜樣作用和模范作用?
張建國:我已經是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我覺得作為文藝界政協委員,應該充分發揮榜樣和模范作用,其中自身道德建設尤為重要。藝術是演員的生命所在,從事舞臺表演藝術和影視表演藝術的演員,一旦放松了對自我道德上的要求,其表演的人物,勢必會影響觀眾對角色的接受和信服。所以演員在臺上臺下、戲里戲外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記者:戲曲演員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您覺得這些“苦”對于演員來說意味著什么?對于德藝雙馨又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
張建國:我在跟老師學習的時候,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只有人享不了的福,沒有人吃不了的苦。這話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勤學苦練,以苦為樂。回首自己為了戲曲曾經吃過的苦,和正在吃的苦,我覺得都是快樂的。為了戲曲,我幾次差點沒了命。
小時候練功,凌晨4點天還沒亮就要起床。一次我起來后摸黑扳電閘開燈,十幾歲的孩子也不懂電閘怎么扳才安全,一不小心觸了電,當即被電暈了過去。醒過來之后,已經回憶不起剛剛發生了什么,爬起來繼續練功。又比如,京劇《打金磚》里有一個很危險的動作,要演出角色直接摔倒的姿勢。演員要站在桌子上,后背朝地,以站立的姿勢直挺挺地仰面向后倒。一次表演這個動作時,我的脊柱摔傷,摔暈了過去。但這一切對于上世紀60年代出生,只有兩三歲就曾挨過饑餓的我算不了什么。入了戲校,吃飽了飯,就不能辜負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所以,在戲校我下狠功夫練功,常常“練私功”———自覺去練功。久而久之,我養成了一種好習慣,就是以苦為樂。我現在身上的每個關節都有傷,腰椎、頸椎、手腕、腳腕,要長期依靠按摩來緩解疼痛。但是無論有什么樣的傷痛,都沒耽誤過我練功。梅蘭芳大師說過,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只要你還在登臺演出,就不能停止練功。
高遠的理想追求,深沉的家國情懷
記者:“明德”,意味著弘揚美德。您個人幾十年來始終堅持在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演出,成名后也從未間斷過這樣的演出。我想,這就是作為一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的“明德”。
張建國:戲曲演員的吃住行都極為艱苦。外出演出,一連幾個月回不了家是家常便飯。有時一天連演兩三場,妝都不用卸。這些年我擔任團長后,為了培養年輕人,自己的演出才相對少一些,但是一年也至少要演50場以上。
過去我們到外地演出,自己打一個大行李卷兒扛起來就走,在外面吃的是“自帶食堂”。所謂“自帶食堂”,就是演員自己買菜做飯,無非是些白菜燉豆腐之類的大鍋菜,大伙圍著在一起熱乎乎地吃著,也不以為苦。舞臺白天用來演出,晚上散了戲,鋪上鋪蓋就成了床。有時候我們睡在后臺,有時候直接睡在化妝間。還記得有一年去山東農村演出,天氣很冷。演出的地方很貧困,沒有舞臺,我們就簡單地搭個棚子,結果剛演一場戲,就開始下雨。秋雨綿綿,連下7天,演出服都澆濕了。村里的路變得泥濘不堪,車開不出去,大家只好滯留在村中。沒有住處,就趁著學校放假,把學生們的小課桌一張張地拼起來,在課桌上睡了一個星期……
文藝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要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這樣才能成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人。我們要珍惜新時代、不負新時代,在培根鑄魂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