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環保干部被“圍獵”風險高:孟偉落馬牽出一大批干部
推進生態環保領域正風反腐,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政治、紀律和作風保障——
為了天更藍水更清
3月29日,河南省紀委監委通報稱,河南省原環保廳副廳長宋麗英涉嫌嚴重職務違法,已主動投案,目前正在接受河南省紀委監委調查;1月4日,安徽省原環保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殷福才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被指“監守自盜、公德喪失、私德失守”……
接連兩名環保廳官的落馬,再一次引起人們對生態環保領域腐敗問題的探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保領域加大投入與反腐腳步的持續深入,生態環保系統腐敗案件與環保工作履職不力問題頻頻曝光。
形形色色的“雷區”
“環保審批、固廢危廢管理、督查執法、環境監測等重要業務領域被‘圍獵’風險大,容易滋生腐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組長吳海英表示。
“環評”在某些環保干部眼中,儼然成為了“錢評”。原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曲格平曾直言:“環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是環評,因為項目環評這一關過不了,后面什么手續都辦不了。”環保干部手握決定企業能否上馬的“生殺大權”,自然成為相關企業的公關重點。
“要想順利通過環評,必須得跟領導打招呼。”在冶煉企業眾多的“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湖南郴州,曾盛行這樣的潛規則。郴州市宜章縣一家公司新建選礦廠,但技改環評卻一直未能得到批復,于是該企業便找到郴州市原環保局局長李來華。李來華不負所托,多次與相關單位“溝通”,最終幫助該企業取得技改項目的環評批復,并笑納該企業送上的20萬元“辛苦費”。
監測大氣污染時,提前幾小時通知企業關閉出風口;監測粉塵污染時,專挑沒有風的日子;監測噪聲污染時,盡可能遠地放置檢測儀……浙江省平湖市原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大氣室主任何驍在近20年的環保抽檢過程中,竟從未處罰過一根違規排放煙囪。
經查,全市大大小小20多家企業都曾為何驍“報銷”過個人消費,價值共計近20萬元。當這些企業遇到“困難”時,何驍自然要為他們提供“服務”。
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是環保干部手握的另一項“重權”。浙江省桐鄉市環境監察大隊原大隊長王小龍曾經就掌握著這樣一把“尺子”。桐鄉市某印染企業被市環保局查出超標排放達30%,可罰款5萬至50萬元。但王小龍擔任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期間,曾先后向印染企業老板賈某借款20萬元,此時,賈某又拿著5萬元現金向王小龍“求情”。王小龍拿人手短,在其的“幫助”下,賈某的印染企業最終只被罰款5萬元。
能幫忙躲過罰款,也能幫忙躲過刑罰。2013年6月,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環保局執法人員在對嘉興市某電鍍有限公司進行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企業排污各項重金屬指標均嚴重超標,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然而,由于該局環境監察大隊原大隊長金配營時常接受這家電鍍公司經理的宴請與紅包,便出大力氣“扭轉乾坤”,只做出了責令限期治理和罰款96784元的行政處罰決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全國查處的環保領域腐敗與違紀案件來看,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監守自盜’現象較為突出。此外,生態環保系統干部履行監管職責,需要大量接觸監管對象,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仍屢有發生。”吳海英表示。
環保干部被“圍獵”風險高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孟偉的落馬,在生態環保系統激起了千層浪。作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一把手,他的落馬牽連出生態環保系統內外一大批干部的問題線索,其中包括湖南省原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蔣益民腐敗問題。
而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原株洲縣)原環保局局長周恒立也將一群人帶入了“歧路”。周恒立案發后,一副多米諾骨牌由此被推倒,同一單位內17名領導干部被查,4名時任班子成員“全軍覆沒”,10余名二級機構負責人被悉數問責。
窩案頻發、一把手等重要業務崗位淪陷,是生態環保領域腐敗問題的兩大特點。有專家表示,生態環保系統中一人分管一片,一人負責一類或幾類項目情況較多,環保驗收合格不合格、一個項目能不能上,人為主觀因素往往起很大作用,話語權也集中于個別干部,造成生態環保系統內部監督難度較大,集體決策容易演變為走過場。
一名曾供職于某環評機構的環評工程師則表示,環評報告前機構或企業會主動與環保官員進行“勾兌”:“當然,就算有環評機構幫忙,打通關系也不是搞定某一個人就行,而是要說動上下一幫人。”這或許一語道出生態環保系統窩案多發的原因。
梳理近年全國查處的環保領域腐敗案件,涉案金額普遍較大也是顯著特點之一。河北省原環保廳副廳長李葆為他人請托事項提供幫助,共收受他人財物折合人民幣1397.3萬元、美元6萬元。更有甚者,山西省原環保廳廳長劉向東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財物共計6881萬余元人民幣、378.5萬美元、160萬港幣以及18萬歐元。胃口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生態環保領域專業性強,具有一定封閉性,領導干部同一崗位任職時間長,被‘圍獵’的風險自然增大。”吳海英表示。部分落馬官員的問題涉及環評審批、工程承攬、科研項目管理等多方面,相關領域利益豐厚且自由裁量權較大,這也使得處于“要害”崗位的環保干部容易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外行人查不出問題”,不惜鋌而走險。
此外,據去年生態環境部統計,從中央環保督察移交問題分析,涉及環境保護工作部署推進不力、監督檢查不到位等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占比約40%。問責嚴厲,已成為生態環保領域違紀案件的特點之一。
在甘肅省祁連山系列環境污染案中,生態環境部的通報指出:“有關地方黨委、政府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不力,未能貫徹‘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和建設水電項目,推動整改落實不力。”
專家表示,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在生態環保問題監督壓責上不作為、慢作為,不少黨委政府顧慮停工停產整頓、區域限批會在一段時間內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影響,盡管明知理論上有更優選擇,但實際上很難達成為長遠發展“壯士斷腕”的最優共識。
堅持靶向治療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環保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問題,而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必須齊抓共管。”中國紀檢監察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蔡志強表示。實踐中,紀檢監察機關也正加大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督查力度,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我們將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堅持靶向治療、精準施治,突出重點削減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吳海英介紹,十八大以來,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共查處違紀案件175起,處分黨員領導干部68人。
為回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突出對生態環境重點工作紀律作風的跟蹤監督。“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七大攻堅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突破口和‘牛鼻子’。駐部紀檢監察組加強對上述重點工作的跟蹤監督,督促駐在部門抓好經常性監督檢查和定期抽查,對頂風違紀問題從嚴查處,對涉案人員點名批評和通報曝光。”吳海英說。
中央環保督察工作啟動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監督的再監督”“檢查的再檢查”這一定位,全力配合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督察,認真做好中央環保督察移交問題線索的查處工作,嚴肅問責,形成強力震懾。近日,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云南、寧夏等10省份公開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整改方案,共計確定676項整改任務。
對于環境保護工作部署推進不力、監督檢查不到位等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日前印發《2019年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方案》,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整治重點,明確對污染防治攻堅領域“四個意識”不強,政治規矩松弛,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當口號,對中央部署、要求陽奉陰違,貫徹執行上級決策部署說一套、做一套等問題進行嚴肅整治。
“我們還將通過多種措施暢通信訪舉報渠道,堅持把群眾信訪舉報和投訴作為提高生態環保工作精準性、針對性、有效性的‘金礦’,對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既堅決反對不作為、充當環境違法企業的‘保護傘’,又堅決反對亂作為、對環境合法企業采取隨意關停等簡單粗暴的處置措施,切實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吳海英介紹。(本報記者 李云舒 楊心怡 通訊員 蔡欣萍)
編輯:曾珂
關鍵詞:環保干部被“圍獵”風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