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高職養老專業叫好不叫座:一邊就業好 一邊招生難
一邊就業特別好 一邊招生特別難
高職養老專業叫好不叫座
3月29日,2019年北京市高職院校技能大賽養老服務技能賽項在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舉行,來自北京市、河北省的13所高職院校28支代表隊84名參賽選手參加了當天的比賽。談及這項賽事的意義,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養老服務技能競賽”賽項是在北京市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全市“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養老服務人才極度缺乏的背景下,為了激發學生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習的熱情而舉辦的。
北京老齡化程度居中國第二
北京市的老齡化程度有多嚴重?2018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發布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白皮書(2017)》披露,北京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居中國第二位,成為中度老齡化城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從2012年的262.9萬人增長到2017年的333.3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4.5%。也就是說,差不多每4個戶籍人口當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可是,養老服務人才總體匱乏,專業化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與快速發展的養老服務業要求不相適應,與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不相適應。目前,本市共有在崗養老護理員6500多人,同時呈現社會地位低、流動性高,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高,學歷水平低、平均年齡高等“三低三高”特征。在調研過程中,養老服務機構普遍反映養老護理員來源不足、招聘困難,許多年輕人包括養老護理相關專業畢業生不愿從事養老護理工作、養老護理從業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導致養老行業服務力量不足。按照北京市有關規定,機構養老護理員人數與失能老人之比為1比3,與半失能老人或健康老人之比為1比5至1比7之間。如按照機構養老護理員和床位數1比4的中位數計算,約需3萬名機構養老護理員;如按1比5的中位數計算,約需2.4萬名機構養老護理員。
養老護理人員的短缺已經引起了國家各個層面的重視,教育行業大力開展了養老服務的課程建設,全國有200余家院校開設了養老服務專業。這些專業致力于培養熟悉國家養老產業政策法規,具有國際化視野,掌握健康護理、健康促進、機構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懂得老年服務與管理技能的養老機構運營管理者。在這方面,全國200多所院校當中,北京占了11所。
養老服務小問題體現大學問
當天的技能大賽吸引了北京多所院校。旁觀一下科班出身的學生們比拼,記者明顯感受到養老服務的理論和技能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學問。
在理論知識中,考生們需要掌握老年人護理基礎知識、環境保護相關知識、養老護理員職業須知、服務禮儀及個人防護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等。比如:一個簡單的小問題——偏癱老年人上下樓梯時應該是哪只腳先上臺階?答案是“健足先上,患足先下”。
在實操考試中,考生們需要協助老年人進食進水、為臥床老年人更換紙尿褲、協助臥床老年人使用便盆及尿壺排泄、協助老年人使用開塞露、為留置導尿的老年人更換尿袋、為老年人布置睡眠環境、協助老年人進行淋浴、為老年人床上擦浴……每一項服務都有著非常細致的要求。比如,鼻飼這項服務,做起來非常細致,分為測試溫度、初次進水、初次進食、再次進食、再次進水、固定鼻飼管等7個步驟。每個步驟也要細分為3至4步。考生們一邊口述,一邊操作,比如:在測試溫度時,要用推注器抽取少量溫水,用手腕內側試溫;在進食時,要將鼻飼液緩慢注入胃管,速度要保持在每分鐘10至13毫升。
養老服務畢業生職業晉升快
王云昊2017年畢業于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的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后,他順利地被實習的養老院聘用,成為一名一線護理員。養老院里像他這樣科班畢業的養老護理員并不多,大多數人都是從其他行業轉行來的,有做房產的、做保險的,還有不少人是家政服務員出身。雖然這些養老護理員也都經過培訓上崗,但王云昊覺得學校里所教授的知識、技能更加專業。“工作當中,我們注重的東西不一樣。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護理員,追求的就是把活干完,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做、怎么做質量更高、這么做老人的感受如何,他們似乎并沒有過多地考慮過。但是,我們則會更多地思考這些問題。”王云昊舉了個例子,養老護理里面最基本的一種服務——把失能老人從床移動到輪椅上,一些護工可能只想到鉚足勁,把老人抱到輪椅上就行了。可是,他們沒注意到,這么猛勁一抱,可能會勒到老人的身體,自己的腰部也可能會受傷。對此,專業學習過的護理員將采用一個既能讓老人舒服,又保證自己不受傷,還能省力的辦法。
干了半年的一線護理工作,王云昊就從那家養老機構“跳槽”到優護萬家。優護萬家與多個街道合辦了養老驛站,他被派駐到綠色家園這個社區。從社工做起,王云昊很快就被提拔為站長助理,相當于這里的副站長。在養老驛站,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負責活動策劃、外部聯絡等。“像我們這種養老服務專業畢業的學生,職業上升渠道很暢通,大多數同學都跟我一樣,盡管從一線護理員做起,但時間都不會太長,很快就能進入管理層。”除了晉升空間、職業地位,現在的薪酬待遇也讓王云昊挺滿意。最初做一線護理員時,稅前工資僅有3500元,實際拿到手才2800多元。“這個收入確實低了點,當時心里也有些失落,但是我有信心,所以就一直堅持著。這不,現在已經可以拿到5000多元了,將來可以到七八千元。”
張寅鳳、趙月是前來參賽的兩名在校學生。她們也對自己的就業出路充滿信心。目前,她倆正在一家養老機構實習,機構對她們的能力也很認可,畢業后留下來工作不成問題。張寅鳳說:“就業肯定不用發愁,我們的那些學長,沒有找不到工作的,很多都在養老機構做了中高層管理人員,還有的做到了公司的總負責人。”
有學校招生人數僅為個位數
本屆技能大賽賽委會副主任、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教授王建民介紹,盡管就業前景很好,但養老專業的招生卻仍然很困難。“據我了解,全國有217所院校開設了老年服務專業,招生最好的能有100人左右,最差的可能只有十個八個。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的招生情況屬于中等水平,每年大概招生50人左右。按這個速度,根本跟不上社會的需要。出口很好,入口太難。”
來自唐山工業技術學院的一位老師也表示,學校規模很大,在校生達到15000多人,但是老年服務是其中最小、最不起眼的一個專業,2016年只招來5個學生,2017年招來7個,2018年情況好了一些,來了14個人。“去年我們針對這個專業出臺了免學費的政策,還設了專項獎學金,估計今年能招到30人。雖然招生很艱難,但我們一直在堅守。因為這個專業有前途,學生們將來有用武之地。”
建議
依靠市場機制 提高社會地位
王建民教授對記者說,不僅中國面臨養老護理人才短缺的問題,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這也是一個難題。我國的養老護理人才供應已經很緊張了,還有其他國家來中國挖人,提供工作簽證、語言培訓等,讓國內的人才供應更加捉襟見肘。“靠什么解決?不能只提倡奉獻精神,而是要依靠市場機制,提高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地位、收入,以及降低學習成本。”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院長楊根來教授告訴記者,社會和家長對養老護理專業還不夠認同,尤其是薪酬待遇吸引力不足。5年前,養老服務專業的畢業生,用人單位給出的薪酬才2000多元。發展到2018年,薪資漲到了4000元以上,但仍然達不到人們的心理預期。“其實,養老護理員與護士學習的技能、工作內容都很相似。但是,說到護士,大家就覺得工作體面,社會地位也比較高。在北京,護士的工資肯定要比4000元高。但是,養老護理員干著又臟又累的工作,薪酬待遇卻一直上不去。”
楊根來教授建議,要解決養老護理專業招生“進口”不足的問題,還可以從減免學費、補貼生活費等方面著手,入職以后給予就業、社保補貼。在這方面,外地有院校做過一些嘗試,確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來自福建的一位老師分享道,之前,當地的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非常高,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社會需求。后來,為了鼓勵院校培養養老服務人才,泉州一所院校出臺了政策,對每個學生給予每年6000元的補貼,招生量一下子就上來了,從過去的幾十人增加到了幾百人。
本報記者 代麗麗
編輯:曾珂
關鍵詞:高職養老專業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