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熟知野象活動規律 監測員給野象當“跟班”
8年時間熟知野象活動規律,減少人象沖突,監測員趙平——
我給野象當“跟班”(美麗中國·關注生物多樣性(下))
核心閱讀
46歲的趙平,是云南西雙版納勐海縣勐往鄉的一位野象監測員。做野象“跟班”8年,他已熟知野象的活動時間和路線,當發現大象靠近村寨,他就通過手機APP或短信提示群眾。
近年來,旗艦物種亞洲象的保護也庇護了它們活動區域內的其他物種,讓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隨著數量不斷增加,野象常走出保護區,到村子里“尋釁滋事”。為了保證村民安全,當地用無人機監測象群行蹤,并配備了專門的監測員開展人工監測。
望著象群慢慢遠去的背影,趙平長舒一口氣。給勐海縣勐阿鎮的野象監測員發完預警信息,他轉身回村。
跟蹤野象,是趙平工作的日常。在云南,有野象活動的區域,幾乎都活躍著野象監測員的身影。
“林子還是那片林子,但是象多了”
野象暫時離開了勐往鄉,趙平要趁著野象不在的這段難得的間隙,去核實村里的“象災”情況。
亞洲象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1996年,趙平第一次見到野象群,興奮了好幾天。趙平說,早些年,村民點起火把吼叫驅趕,野象則一邊向人類發出威脅警報,一邊慢慢走回叢林;慢慢地,野象發現人類并不會真正傷害它們,反而開始反擊人類。
“林子還是那片林子,但是象多了,林子里食物不夠,野象被逼無奈才出來。”趙平說。他2011年開始做野象監測員時,在勐往鄉活動的野象一共有11頭,今年這群象已經有了15頭,還有4頭獨象在象群周邊游逛。
勐往象群是云南野生亞洲象種群的縮影。30年間,云南的野象從低谷時的180只左右增加到了300只左右。對于兩年多才生一胎的亞洲象來說,這樣的增長并不容易,這來源于當地持續開展的保護工作。
西雙版納的野象并不僅僅在我國境內遷徙。2006年以來,中國老撾雙方通過多年合作,在邊境一線建立了“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開創了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構建生態廊道、開創國際合作的新局面。
“我見過的象群都有幼象,說明我國野生亞洲象數量已經進入平穩恢復、逐漸增加階段。”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郭賢明說,如今,亞洲象的棲息地逐漸退化或消失,亞洲象可以吃的草本植物減少,對人類種植的高能量農作物和經濟植物依賴越來越大。
這樣的現象不止出現在勐海縣。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亞洲象生活在自然保護區外。
“以后當孩子們聽到‘曹沖稱象’的故事,問我國還有大象嗎,我們如何回答?”
趙平也說不清楚野象光顧勐往鄉,自己到底是高興還是悲傷。專家說亞洲象是“旗艦物種”,有野象說明家鄉生態不錯。然而,望著被野象踐踏采食過的田地,讓人實在高興不起來。趙平說,這兩年政府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盡管補償標準不算高,可總算給村民有了個說法。
為避免野象傷人,云南有過不少嘗試:建防象圍欄、挖防象溝,但是在高智商的野象面前,這些措施都以失敗告終。
野象來勐往鄉時,趙平幾乎隔兩三個小時就要去看一眼,生怕它們闖禍。發現大象靠近村寨或有人員活動的地區時,他就通過手機APP或短信提示群眾。
做野象“跟班”8年,趙平已經熟悉了野象的活動時間和路線,但是,近距離跟蹤象群并不輕松,“抬鼻子、豎耳朵、翹尾巴,這就表示它要攻擊人了,得趕緊跑”。
“最近的一次,警戒象離我就6米!”他說。那次,一位村民跑來說自己剛騎著摩托車在村子附近遇到了象群,丟下摩托車跑回了村子,問他能否幫忙把摩托車找回來。為避免正面遭遇野象,趙平抄小路去查看,誰知正好遇上為象群放哨的警戒象。“幸好我反應快,撒腿跑了20多米才撿回條命。”他后怕地說,野象轉身回去將摩托車踩了個稀爛。
這兩年,趙平的工作比以前安全了些。2018年,勐海縣建立第一個縣級亞洲象監測預警平臺,無人機結合地面人員跟蹤,實現了對亞洲象監測的實時信息傳輸和及時預警。
不過,在勐海縣亞洲象預警中心工作的鄭璇表示,趙平這樣的人工監測員依然不可或缺,“森林里的情況太復雜,枝葉茂密,小型無人機受損也比較多”。
“目前我國亞洲象的數量雖有增長,但仍然很稀少。”郭賢明表示,歷史上,亞洲象從我國黃河流域退到偏居祖國西南一隅,如果不是強有力的保護,它們有可能會在中國境內消失,“以后當孩子們聽到‘曹沖稱象’的故事,問我國還有大象嗎,我們如何回答?”
郭賢明說,保護旗艦物種亞洲象的同時,實際上也保護了亞洲象活動區域內的其他物種。在為亞洲象建設的食物源基地,麂子、馬鹿也頻繁造訪,連多年未發現的印度野牛也留下了清晰的影像資料,“亞洲象的遷徙通道,也成為其他動物的活動通道;保護了植被,食草動物數量增加,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足夠食物。保護好亞洲象,也就維護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郭賢明說。
人象和諧,靠投入也要靠制度
為了盡可能讓野象遠離村莊,2001年開始,西雙版納開展了亞洲象食源地建設,采取計劃燒除等方式更新草本植物,人工種植亞洲象喜食植物,為亞洲象提供食物源。不過,受限于資金投入,食物源基地目前遠滿足不了亞洲象需要。不少食物源基地就在村寨周邊,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人象遭遇的問題。
在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明勇看來,解決人象矛盾最好的方法是探索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在遠離村寨的地方外圍建物理圍欄、圍墻等,把象和人類居住地隔開,“現在我們在部分村寨外建圍欄,讓野象進不了村,但這只是局部控制,野象不進入這個村還會滋擾下一個村,如果為野象劃定一片相對更大的區域,能有效避免野象進入人類活動區,在此基礎上引導群眾依托國家公園發展生態友好產業,讓群眾在保護亞洲象的過程中實現脫貧致富”。
張 帆 楊文明
編輯:曾珂
關鍵詞:熟知野象活動規律 監測員給野象當“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