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博物館衍生讀物憑什么爆款
互動解謎游戲書、二十四節氣繪本、書畫藝術普及手冊——
出一本火一本?博物館衍生讀物憑什么爆款
■本報記者 許旸
前不久,首款故宮互動解謎游戲書《謎宮·如意琳瑯圖籍》眾籌期間反響火爆,僅預售就超12萬冊;首套聚焦故宮二十四節氣的本土繪本高踞暢銷書排行榜,吸引一批小讀者帶書“進宮”打卡;首部原創故宮題材童話陸續推出四輯今年內將出齊12冊,市場口碑頗佳;《故宮日歷》等普及古代書畫器物的現象級日歷書,在同類題材中尤為突出……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故宮,如今已成圖書出版界炙手可熱的頂級IP。為何“故宮周邊”讀物擁有這等“爆款體質”?
傳統如何“破壁”,紙質圖書疊加互動體驗
“在傳統文化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如何從中華資源寶庫中獲取靈感、將故宮魅力融入前期策劃和產品細節中,考驗著出版機構的匠心。”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王志偉說,以創意互動形式將故宮博物院館藏資源融入書籍,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不過他也提醒,博物館周邊題材的開掘出版,不能僅僅流于對流行元素的簡單拼貼,或是一股腦把歷史知識“大雜燴”,而要善于捕捉呼應不同年齡層需求,找到與大眾情感共振的切入點。
當故宮化身“紙上博物館”,邀請讀者當一回“解謎偵探”,你能抗拒這個誘惑嗎?翻開《謎宮·如意琳瑯圖籍》泛黃書頁,書中墨筆小字、精美插畫隱藏著條條線索,毛筆、抄經帖、書簽、灑金信箋、剪紙、乾隆年間紫禁城全圖、寶泉局乾隆通寶等18件隨書道具暗藏玄機,一個埋藏百年的紫禁城秘密即將浮出水面……破解層層謎題后,讀者甚至可以決定主人公的最終命運。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作為最正宗濃厚的“中國風”代表,故宮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需要破壁,從而制造與年輕人更多的流行觸點。這一書界文化創意,以中國傳統古籍的承載形式,講述故宮歷史故事,破解純正的中國文化元素謎題,引入實體書+線索道具+手機的互動閱讀體驗,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紙質書概念,趣味再加工為圖書賦予了新內容,實現了出版物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是有益的大膽嘗試。
故宮館藏資源融入書中,歷史文化知識與游戲過程融為一體,讀者一邊看書,一邊解鎖知識點。全書依托的故事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宮中一位已去世的御用畫師,留下名為《如意琳瑯圖籍》的遺作,書中有諸多難以理解之處,被稱為“無用之書”。周本是宮中默默無聞的畫師,無意中在如意館故紙堆中找到《如意琳瑯圖籍》,展開一場坎坷離奇的尋寶之旅……整體情節為虛構,但所涉人物、物件、建筑和核心知識要點皆經翔實考證。謎題需讀者配合書籍和道具解開,難度由低到高,涉及藏頭詩、字謎、燈謎等形式,含禮樂度量、時令節氣、棋譜書畫、五行八卦等。除了主線、支線劇情,故事還設有隱藏劇情等待讀者開啟。無論配色還是背景音樂,皆古色古香,地名、器物名都有史料館標注解釋,就像請了一位免費解說員在線游覽故宮。
不過,也有讀者“挑刺”,認為全書“重游戲輕劇情”,有待改進之處。一位網友評價:“解完謎題后再回想,會感嘆設計巧妙,書籍以及App畫面精美,也會對清代禮制、器物認知有所更新,但對尋寶故事本身談不上有深刻印象。故事全程都在為解謎這一互動形式服務,但如何權衡劇情與知識點,還需完善細節。”
海外的博物館圖書也有創新的游戲設計,《把畢加索博物館帶回家》是套邊玩邊學的互動藝術桌面游戲圖書。全書以磁鐵套盒的形式呈現,主體是一本資料詳實的畢加索圖文傳記,另有數個互動附件,包括畢加索小小美術館便攜式折疊“展墻”,可以將34幅畢加索畫作的高清貼紙按自己意愿設計貼在展墻紙板上,而展墻背面是34幅畫作的背景和內容介紹,以此模擬成小型畫展。書中還有名畫《格爾尼卡》的復制海報、畢加索的素描本、畢加索生平肖像明信片、畢加索公牛版畫明信片等。
不求“大而全”,尋覓串連人文版圖的那根“線頭”
在資深出版人程三國看來,市面上以故宮為主題的書很龐雜,但專門從一個角度切入深挖的精品尚不多。故宮出版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應找到那根串起人文版圖的“線頭”。
比如,小讀者按圖索驥“進宮”打卡的《給孩子的故宮系列: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套聚焦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歷史通識繪本,全書共24冊,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線,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與御鑒文化多年研討打磨而成。全書將830幅手繪故宮原景大圖、52座故宮建筑、48個傳統習俗、115件故宮珍寶、64種動物、76種花木、24次成長體驗融入充滿童趣的故事里。
書里所有文物皆有出處,用卡通人物、繪本故事和歷史相結合的形式,讓小朋友更容易愛上傳統文化。比如,“大寒”至,書中故宮人物和小神獸們一起滑冰,仔細觀察神獸們腳上穿的,原來是冰嬉鞋——其實就是現在的溜冰鞋,在古代就可以玩溜冰了,清代每到冬天,“冰嬉”是皇家一項重要活動,甚至被乾隆皇帝定為“國俗”。這些豐富生動的解讀在書中比比皆是。伴隨著二十四節氣的線索,孩子們更容易捕捉故宮的四季之美——春天,在坤寧宮前放風箏,到浮碧亭喝谷雨茶;夏天,在東華門前放蓮燈,去乾隆花園找螢火蟲;秋天,到文淵閣的石橋上喂金魚,在故宮最美的角樓賞月;冬天,到御花園打雪仗,在金水河上滑冰,去太和門廣場看煙花……
《故宮里的大怪獸》系列獨辟蹊徑,以故宮神獸穿針引線,即將推出第四輯,12冊屆時完整出齊。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宮殿等房脊上的屋脊獸雕塑,大有來頭,《大清會典》關于小獸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這些神獸“跳”入書中,化身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擬人形象,擁有不同性情、經歷、職責的神獸儼然復活,牽出博大中華神話的斑斕一角。全書沒有單調羅列歷史知識點,而是為每款神獸設計了貼合其特點的“角色腳本”,比如故宮門上咬門環的“椒圖”,這一神獸常被誤認為是獅子,其實椒圖性情溫順,喜歡安靜,難怪古人把它安置在門環上用來看家,寓意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
編輯:楊嵐
關鍵詞:故宮 博物館 互動 讀者 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