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情緒假”不要“情緒化”
心情不好可以不上班,這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天方夜譚”,但在常州一旅游公司卻讓員工“美夢成真”。據報道,這家公司的“情緒假”制度已經實行了3年,而且還是真金白銀的帶薪休假,讓不少網友羨慕不已。
休假事關每個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情緒不好就不上班,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是任性之舉。但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現實需要。尤其是一些服務性行業,如果員工心情低落,不僅可能影響到服務質量,甚至會導致企業整體形象受損。與其任員工“鬧情緒”,不如給他們放個“情緒假”,讓員工調整好心情后,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重回工作崗位。上海一家企業曾推出5天的“失戀假”,讓失戀的員工專心恢復“情傷”。
從表面上看,放“情緒假”似乎是企業吃了虧,但實際上,用人單位一點都不虧本:從小處講,給員工一點時間調整情緒和狀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從大處講,“情緒假”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懷,讓員工更有歸屬感,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可以說,“情緒假”情義雖小,但收益卻一點也不小,應該予以點贊和鼓勵。
但需要提醒的是,“情緒假”制度的實施也要防止“情緒化”。如今,不少企業推出相親假、家長會假、祝壽假等,這些個性化的假期都是一種積極探索,應該予以肯定。可一旦這種個性化假期鬧起“情緒”,企業負責人心情好的時候批準,心情不好的時候取消,真正有幾個員工享受到休假的福利,就很難說了。“情緒假”等個性化假期不能“情緒化”,而應該制度化,其落實不能僅僅停留于紙面上。
“情緒假”如此,其他福利也是一樣。有些企業甚至為了逐利,取消職工的合法權利。員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福利時有時無,員工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整個企業的氛圍都受到影響。
對企業來說,除了保障員工基本權益,從實際需求出發在細節上關愛員工,推出一些個性化福利舉措外,還要通過一定規章制度,讓福利常態化,讓關愛員工成為一種日常。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員工 情緒假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