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北方委員作大會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這是對深圳科技創新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在中共中央及歷屆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深圳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功實現從“騰籠換鳥”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轉變。2018年經濟總量居亞洲城市前五,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GDP占比達到65%,有效發明專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目前正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總結深圳實踐經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本途徑在于科技創新,關鍵在于全面營造良好環境。
一是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營造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人文環境。深圳40年發展形成的“十大觀念”之一就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正是在這一觀念引領下,深圳成為了創新者的熱土、創業者的樂園。我們認為,創新需要理念引導,需要在全社會營造銳意進取的濃厚氛圍,著力破除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固步自封、盲目樂觀,在成績面前浮躁浮夸;二是妄自菲薄、灰心喪氣,在挑戰面前無所作為。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在關鍵領域和“卡脖子”的地方全力攻關,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業績,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要素充分涌動,把創新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營造有力有效的政策環境。制度創新是助力科技創新的不二法寶。深圳實踐表明,與高新技術蓬勃發展勢頭相比,當前的制度供給還不相適應。例如無人機、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對制度監管乃至倫理提出新的挑戰;一些政策法規互相缺少協調性等。建議加快政策鏈與創新鏈的無縫對接,對現有政策實施情況,及時評估、動態調整;對有悖于激勵創新的陳規舊制,抓緊修改廢止;對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產業標準和契約精神,要認真加以借鑒和遵循,讓政策更好地引導創新、服務創新。
三是堅持競爭中性原則,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所謂競爭中性原則,就是所有商業主體在經營中都能獲得公平競爭的權利,這也是深圳科技創新突飛猛進的密碼。目前深圳1.4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超過99%是民營企業。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企業主導、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打破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等方面的“玻璃門”,努力在降門檻、同規則、同待遇上下功夫,在公平環境上形成改革乘數效應,更好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四是堅持培養和引進并重,營造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成長環境。深圳創新成果迭出,得益于國內外各類創造性人才的有效集聚。經驗告訴我們,要在管理機制上放權,在評價機制上放開,在分配機制上放活,加快構建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尤其要把發現、培養青年人才作為重要責任,為他們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創新的根本出路在教育,要改革應試教育體制,讓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
五是堅持深化“放管服”綜合改革,營造充滿活力的綜合創新生態環境。推進科技創新,深圳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政府“不管”。“不管”不等于缺位,而是對企業多服務、少干預。應貫徹“底線監管”原則,將法律底線之上的廣闊空間留給市場主體,審慎干預。對一時看不準的東西,可采取邊創新部署、邊試點應用、邊完善監管的策略逐步推進。對看準了的方向和領域,則集中資源,加快培育“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無縫對接的創新生態體系,厚植創新沃土,讓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