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記者 汪俞佳 李敏杰
10、 9、8、7……,倒計時走向最后一秒,點火!隨著一聲轟鳴,新疆羅布泊上空,騰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行制造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那一刻,舉國沸騰!人們記住了原子彈、蘑菇云,記住了鄧稼先、錢學森……大家意識到,我們中國,正式擁有了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核”力量。
那么,什么是核?多年后,隨著秦山核電站的建成發電,人們腦海里開始有了進一步的印象,核不僅可以用于軍事,還可以和平地用于發電,甚至更廣的民事領域。
不過,捫心自問,核電之于記憶深處,真的如它輝煌歷史般那么深刻嗎?
答案未知。
《淮南子·本經訓》有曰:“大鐘鼎,美重器。”重器,被譯為國家的寶器。
對話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主任錢天林,他的回答倒是篤定:“核電,事關國家興盛和人民福祉,堪稱國之重器。”
核電之“重”
記者:錢委員您好。一說到“核電”,很多人會想到秦山,那里是中國大陸核電的發祥地。作為一名在核電領域工作了31年的老兵,很好奇您聽到“核電”二字第一反應是什么?
錢天林:兩個字,光榮!很多人都知道兩彈一星,也知道秦山核電站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秦山核電站建成時,距離世界上第一座試驗核電站的建成,已經過去了近38年的時間。我們的起步很落后,也很艱苦啊。不過,這也直接催生了大家艱苦拼搏的動力,也就有了后來的大亞灣核電站、秦山二期、嶺澳、秦山三期、田灣核電站……可以說,我國核電工業是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起來的,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跨越的發展之路。核電事關國家興盛和人民福祉,堪稱國之重器。
記者:說到大國重器,核電的“重”體現在哪里?換句話說,怎樣讓老百姓搞明白,國家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核電?
錢天林:我們首先要知道,核電是一種高科技密集型產業,涉及從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到工程建設等上下游幾十個行業。也就是說,核電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我國核工業發展,還可以帶動相關高端產業發展及裝備制造業升級。春節很火的一部電影《流浪地球》,你看過吧?國內外很多科幻大片里面,核能都在人類科技進步、生死存亡等關鍵時刻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也一定程度說明了核能的重要性。
記者:說到電影,美國有部環保紀錄片叫《潘多拉的承諾》,講述環保人士從反核先鋒轉變為核電擁護者的故事,里面有句臺詞很有意思,“現在,讓當年摧毀城市的核能點亮城市。”劇情反轉的原因是因為人們發現核電是無污染的清潔能源,真實情況是否如影片所講?
錢天林:這正是我想強調的,長期以來公眾可能并不了解,核電確實是一種技術成熟的清潔能源,也是當今世界大規模可持續供應的主要能源之一。它不像化石燃料發電會排放污染物到大氣中,也不產生二氧化碳,和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它還具有不受季節、地域影響等優勢。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核電對于我國實現氣候變化減排要求非常重要,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它的戰略意義。
再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一座百萬千瓦級的核電廠,每年只需要補充30噸核燃料,也就是一輛卡車的運輸量;而同樣規模的火電廠每年卻要燒煤300萬噸,相當于5萬節標準火車皮的運量,一對比就知道核電消耗的資源非常少。
鄰避之“困”
記者:電影《無問西東》里黃曉明飾演的理工男遠赴大西北研制原子彈,在回鄉火車上摘下帽子卻滿是掉落的頭發那一幕,很多人印象深刻。掉頭發跟“核輻射”有關嗎?尤其是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以后,大家“聞核色變”,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錢天林:我看過這部電影,但掉頭發絕對跟核輻射無關,這點需要澄清。你看我在核電一線工作了十多年,現在頭發還很茂密。當然,核工業肯定有一定的放射性,但它并不可怕。太陽能本身就帶有放射性,花崗巖也有放射性,燃煤過程中也會產生放射。我們對它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它是自然存在的一種現象。
其實每次核事故的發生,都為核安全敲響警鐘。早在2017年,我國有關部門就曾組織260多名專家對國家核電開展了專項調研檢查,堪稱史上之最。檢查的結論是:“核電安全是有保障的。”這點大家可以放心。
而且,國家對核安全、核輻射防治、放射性廢物處理的保障有嚴格的法規和監管體系。比如,從最頂層的《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到《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再到一系列技術標準,全鏈條每個步驟都有法、有據可依。另外,國家也建立了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對全部核設施建設運行實行有效監管,這也進一步確保了核安全。
記者:來之前我們采訪了一些百姓,大多數人對核電站建設的態度都是“不反對建,但不要建在我家門口”,這也是常說的“鄰避效應”,如何有效化解這種矛盾呢?
錢天林:老百姓“聞核色變”,覺得核電站很神秘,甚至恐懼,根本原因還是不了解。舉個例子大家心里可以釋懷一些,太陽能就是核能,是由氘氚聚變產生的。所以,人類的能源從最開始就來自于核能。這些年為了讓公眾更近距離了解核電,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近幾年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都提交相關議案提案,同時也呼吁設立國家“核科學日”,目的就是加強科普,加強宣傳,提高普通公眾的核科學文化素養。
核電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除了發電,在拉動地方經濟、優化區域能源結構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比如一臺百萬核電機組,建設期間投資約200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5萬個,全壽期對產業鏈貢獻達1000億元。不過這些實惠在重大項目上馬前,很難直觀地展示給公眾。所以這時候,多方的溝通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信任是建立在溝通了解的基礎上。
記者:那咱們目前在公眾溝通方面有哪些措施?我了解到一些發達國家在應對“鄰避”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法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加拿大會舉行聽證會等,這些舉措對我們有何借鑒意義?
錢天林:一些核電大國行之有效的公眾溝通方法和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些措施從本質上看都是賦予公眾充分的權利,增強核電項目的公開透明。其實我們也有類似的做法,比如2016年環保部發布了《核電項目公眾溝通工作指南》,明確要求核電項目在廠址選擇階段,需要編制核電項目公眾溝通方案;2018年正式實施的《核安全法》專門設立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章節等等。在汲取國外經驗的同時,我們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加強與公眾溝通的監管機制。不過坦白講,目前我們的宣傳工作還不夠到位,我們非常愿意向公眾開放,客觀地展現核電,希望政府、媒體等多方都能給予支持。
發展之“遠”
記者:2018年1月28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壓力容器成功吊入反應堆。有媒體評價,這意味著我國核電制造技術已步入世界前列。真實水平到底怎么樣?
錢天林:應該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小學徒”變成了核電建設的“大師傅”。您提到的“華龍一號”,正是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有一個可喜的數據,目前我國核電在運機組有46臺,位居世界第三,在建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一。總體來看,無論是技術、研發、裝備、人才,均處于世界前列。
不過要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并不容易,關鍵要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別人是不可能把“為什么”賣給你的,我們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才能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記者:都說核電是繼高鐵后我國又一張高端制造業“走出去”的名片。
錢天林:的確如此。巴基斯坦有個很不起眼的小城市叫恰希瑪,大家不知道,那里坐落著中巴合作建造的首座恰希瑪核電站。為什么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這些年,我們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一直在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健步“走出去”。現在,隨著“華龍一號”、CAP1400等一些自主知識產權堆型的推出,核電“走出去”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與多個國家開展了核電合作對話。我想,中國核電這張名片已經在世界上打響了,我們完全有信心參與到與其它核大國的競爭中去。
記者:無論從核電大國到核電強國的轉變,還是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一名科技工作者,未來仍然任務艱巨。
錢天林:談不上艱巨,但確實任重道遠。這些年,無論是全國政協的調研,還是委員的提案,都不斷為包括核電在內的國家重大工程發展鼓與呼。我個人也多次在兩會上提交提案,前幾年一直呼吁加快推進模塊式小型堆示范工程建設,這個提案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采納。去年,我建議推廣泳池式低溫供熱堆,這是專門為北方地區實現冬季供暖,減少霧霾的。不過,真正能用上核能供暖的冬天,還得再等等。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成最后的商品,期間還需要大量的論證工作,好讓老百姓放心。其實現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夠了解核電,認識核電,支持核電,大家一起把核電事業發展好。
記者手記:
圓夢人
人民政協網記者 汪俞佳
采訪間隙,趁著攝像記者在調試設備,全國政協委員錢天林沒有繼續跟記者聊核電,而是聊起了一個人。
“你認識郭永懷嗎?”
我點點頭,又搖搖頭。“名字特別熟悉,但好像又忘了他是誰。”
“怕是很多年輕人都不記得了。他是一位橫跨核彈、導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迄今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獎章的科學家。”錢天林向記者講起,1968年12月4日,不為外界知曉的青海基地,郭永懷在一次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急著趕回北京,他要把這個新數據帶回去,沒想到他乘坐的飛機卻失事了。“當時從機身殘骸中找到郭永懷時,發現他的遺體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很多人不知道原因,后來竟發現,他倆之間還藏有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而且完好無損!”
錢天林說到這里,我一時語塞。見我驚訝的表情,他又補充道:“電影《無問西東》里,黃曉明扮演的那個角色,就是當時核工業者的真實寫照,真的是相當艱苦!那一代人為了這個民族,為了國家,做出了太多的犧牲和貢獻,鄧稼先、郭永懷、錢三強、錢學森、朱光亞、王淦昌……談核電之前,這些名字,我們還是該記住的。”
如同一粒種子,正因為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的激勵,包括錢天林在內的眾多第二代、第三代核工業者,才能在這片沃土里繼續生根發芽,也才有了今天一個又一個我們自主研發的核電站矗立在中國以及世界的版圖中。
大國重器如何“靚”起來?這是當日采訪的主題,但縈繞在我腦海里始終揮之不去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模糊又清晰的名字。這些名字,因為同一個夢想而緊緊連在一起。
重器,從來不是冷冰的,而是有生命力,能延續的。今天,新一代核工業人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們是追夢者。而圓夢人又是誰?我想,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
說明:核電是一種清潔能源,可以實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和氮氧化物的“零排放”,發展核電是國家調整能源結構,改善大氣環境的現實途徑,是電力工業減排污染的有效途徑,也是緩解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措施。
編輯:吳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