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東西部之間發展不平衡又是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建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動機制,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發展。
近年來,東部地區進入“騰籠換鳥”的關鍵期。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許多傳統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明顯加快向國外轉移步伐。它們雖能夠享受當地勞動力紅利,但也面臨較高政治社會風險。對于西部地區而言,東部地區需要轉移的傳統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具有較好的吸引力和帶動力。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經完成850萬貧困人口的易地搬遷工作,如能將這些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不僅可以滿足脫貧攻堅尤其是異地扶貧搬遷所形成的巨大就業需求,帶動當地發展;還有助于我國保留完整產業鏈,有效應對各類經濟風險和挑戰。
前幾年,東西部間的產業轉移主要由單個的東部企業和西部政府推動,該產業轉移模式存在轉移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產業配套差等問題。如今,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已經成為產業行為、集體需求。如能按照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原則,加快建立產業轉移地與承接地之間的東西對接協作機制,有效實施產業轉移,可提高轉移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完善配套,也符合東部與西部、政府和企業等各方訴求。
在東西協作之下,東部地區可整合土地等資源,讓老產業走得了,新產業進得來。企業可通過轉讓東部地區土地,以換取轉移西部地區所需資金,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工藝換代,實現“在轉移中升級”;西部地區可完成全產業鏈招商,通過規劃建設專業化產業園區,集中解決好節能減排、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等瓶頸難題,做到“既迎來金山銀山,還保持綠水青山”。
加強東西協作,有效實施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首先要核減東部地區轉移產業所減少的GDP、稅收。對因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所減少的GDP、稅收,在國家相關統計之中給予基數核減。同時,降低對東部地區GDP、稅收的考核評價權重,突出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區域協作等考核評價導向。以此引導東部地區“瘦身健體”“輕裝上陣”,加快產業轉移、轉型升級步伐,保持引領發展。
其次,核增西部地區承接產業所需要的土地、能耗等指標。對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西部地區尤其是重點開發區域,凡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合理增加相應的工業用地、能源消耗、污染控制等指標。激勵和引導西部地區實現集約化發展、清潔化生產,徹底解決轉移產業的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問題,杜絕污染的“自東向西”轉移。
再次,引導西南邊境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開展跨境投資,規避貿易摩擦風險。發揮西南邊境地區獨特區位優勢,開展跨境勞務合作,積極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鼓勵落戶邊境企業開展跨境投資,在境內外分別建設產業園區,形成國際產業合作,規避貿易摩擦風險。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打造邊境經濟帶,促進西南地區加快發展。
產業的轉移,要考慮勞動力的工作和生活。可以以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支持西部地區在承接東部轉移產業園區配套建設“打工子弟寄宿制學校”和務工人員住房,妥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流,滿足轉移企業用工需求,促進人的城鎮化。這既讓轉移企業獲得穩定、相對低價的勞動力資源,增強企業競爭力;也讓外出務工人員提升主人翁意識,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提升產品質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