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5日電 3月5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一場記者會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舉行,本次記者會由兩會新聞報道組組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大會秘書處新聞組組長舒啟明主持。全國政協常委李偉、全國政協常委(民建)秦博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界)陳雨露、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福利保障界)王培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建)劉炳江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常委李偉回答記者提問 人民網記者 于凱 攝
以下為文字實錄:
澎湃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提給李偉常委。散煤治理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一項舉措,但是這兩年全國在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的過程中也一度出現了“氣荒”問題,所以想請問您,要減少環境污染,在城市或者區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穩步推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謝謝。
李偉: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理解你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后半段,就是能源結構調整和城市區域的發展問題。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9.58%,這是按6個月以上的常住人口計算,而實際上按城市城鎮所承載的流動人口計算,遠遠大于這個比例。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可以說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與城市密切相連的工業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感到如果把城市和區域的污染防治治理作為我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并不為過,特別是涉及到能源結構問題。當然了,近些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正在倒逼能源結構加快調整優化,加快提升能源效率,促進減排的提升。
有一個數據,十八大以來,在能源結構方面,煤炭占總的能源消費比重下降了超過8個百分點,而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了6個點。我們現在能源結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煤炭的比重太重,最高在2011年的時候達到了70%以上,現在下降到了59%左右,但這還是很高。所以把城市區域的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結合起來考慮和部署,這非常重要。
從我的工作體會來講,下一步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能源結構調整的力度,也加大優化的措施。一是針對大中城市和重點地區,重點在是工業領域加快實施“雙替代”(天然氣代煤、電代煤),這個非常關鍵。另外,區域性的怎么考慮穩步推進呢?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當然在逐步推行。為什么把這一點作為能源結構調整的第一條呢?
現在我們的煤炭消費總量,從實物量來講,還在接近40億噸,38.2億噸,這樣大量煤的消耗、消費,包括取暖,包括其他各種形式的用煤,造成了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下降的速度很慢,碳排放的峰值要到2030年,我們使用煤炭的峰值已經過了,但是污染的空氣排放最主要的碳排放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達到峰值,其中煤炭在這里面占了很大比重。所以“雙替代”對城市尤其是工業領域是重中之重。
二是在城市大力推進節能建筑、建筑節能。在這方面國外有很多經驗我們可以借鑒,現在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充分利用。在這方面我們的潛力還非常大。另外,在城市取暖、散煤替代方面還有一個捷徑,就是燃煤電廠各種形式的余熱取暖和熱能利用,這里面也有很大的潛力。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加大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供暖、制冷。
三是要優化重點區域運輸的結構,積極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地區公路轉化為鐵路,建設低碳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這是什么概念呢?公路轉鐵路,現在中國的貨運主要是靠公路,2017年的時候大體是472億噸的貨運量,78%是公路,14%多一點是水陸,鐵路只有7.8%。而公路運輸靠汽車,載重汽車主要消耗汽油,甚至很多是柴油,汽油柴油對空氣污染的程度大家可想而知。將來我國運輸貨運的發展方向,或者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更多的利用水運或者鐵路,這是一個重中之重。另外,特別要強調的是現在城市群逐步在發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講到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也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其他一些地區中心城市逐漸向城市群發展。而在城市群發展的過程當中,公共交通的發展是我們應對污染防治攻堅的重要的方面。還有清潔能源車輛,這兩點是重中之重。
四是考慮進一步改革完善電力供應體制,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一些地區、城市能力比較強的城市可以加大水電、風電、光伏在能源使用上的比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電和光伏是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素多一些,發電生產不一定很穩定,所以要把這項措施和電力體制的改革完善進一步結合起來,步驟上可以是先試點,條件成熟以后再逐步推進。第四條的核心在于多發揮可再生清潔能源的作用。謝謝。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