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 高新國)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5周年,交通、產業、生態三個率先突破領域協同成效明顯。在關注三個率先突破的同時,作為長期關注京津冀區域發展的經濟專家,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也一直關注三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今年的兩會上,他有備而來,特別就進一步縮小三地社會保障領域“差距”建言獻策。
社會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領域。武義青說,養老、醫療、生育、失業、工傷保險和住房保障六個方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在平時調研中,他有意識地了解有關情況,并用數字對比方式,找出三地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差距”。
通過對比人均職工養老保險支出、人均居民養老保險支出、人均職工醫療保險支出、人均居民醫療保險支出等12項相關指標,武義青分析發現,絕大多數指標河北都低于京津,其中城鄉居民人均養老保險支出及基礎養老金標準差距最為明顯。
“河北財政投入低于京津是造成社會保障領域差距的原因之一。”武義青說,河北作為京津冀中的“短板”,是實現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薄弱的一環。因此,中央在制定對河北的一般轉移支付政策時,可以把與京津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各類差距作為參考因素,逐年提高對河北的轉移支付基數,以逐漸縮小和京津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差距。
除了中央政策傾斜,武義青認為,應該擴大京津對河北的橫向補償范圍,在完善河北與天津灤河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產業轉移、功能疏解等方面橫向轉移支付機制。他說,在一定期限內,京津可以通過橫向轉移支付方式,對河北由于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增加的公共服務成本予以合理補償,在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模式下,逐步建立起按市場規則運作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
受財力、經濟結構、城鄉差距等諸多因素制約,三地社會保障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實現均等化,只能慢慢縮小差距。但武義青認為,三地在養老服務、養老保險、異地就醫等領域可以大有作為,進一步加速推進共建共享。
編輯:劉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