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 鉅惠民生
扎根在伏牛山深處的農民戲臺
春節前夕,54歲的河南省西峽縣軍馬河鎮長探河村農民費保新原計劃到深圳過年,“兒子在深圳安了家,年年打電話讓我們兩口子去過年,年年都去不了。” 費保新說,讓他放不下的是村里春節要開演的戲班子。
原來,位于伏牛山深處的長探河村有一個農民業余劇團,近70年來一直堅持在春節期間為周邊村民義務演戲。“劇團只有26個人,費保新是主力,他走了這戲臺子就難搭起來。”劇團團長宋運玲說。
春節前一個月,村里的老人們就開始向宋運玲打聽春節唱戲的事。“老人們反復叮囑,幾十年沒斷過,今年可不敢不唱。” 宋運玲說,生活在距離西峽縣城約70公里的大山深處,逢年過節,自發組織唱大戲是村里的傳統,也是村民們都盼望的事。
說起劇團的起源,78歲的老演員呂長安說,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山里溝溝岔岔,交通閉塞,長探河村是周邊村子的中心,也有唱戲的傳統,當地政府組織劇團唱戲,吸引附近的村民來看戲,期間方便宣傳法律、政策,就這樣劇團正式開了頭。
14歲開始參與劇團的演出,如今82歲的李天經老人是劇團早期的演員,他現在仍是劇團的忠實擁護者。“兩年前我還能上臺露兩手,現在年紀大了,只能坐在戲臺下面捧場了。”李天經介紹,農忙時種莊稼,逢年過節登臺演戲,從他學戲開始,演員和樂手都是自己置辦服裝道具,沒有譜子,沒有劇本,口耳相傳,“老唱家唱一句,跟著學一句,聽得多了,就咿咿呀呀唱起來。”長探河村的“草臺班子”就這么傳承了近70年。
50歲的劉廷獻15歲就跟著老唱家學戲,平時他和妻子在家里種香菇,每年收入7萬元左右,逢年過節就組織大伙兒登臺演出,“一年唱40多場戲,缺了戲,過節沒氣氛,過年沒年味兒。”劉廷獻在改革開放初期,劇團最紅火的時候參與演出,當時他是劇團的小演員,30余年過去了,他現在仍是劇團的主力,“現在年輕人走出大山的多,劇團缺新人,延續上有困難。”
“現在生活好了,家家戶戶都忙著掙錢,娛樂方式也多,但只要有演出,大家都能放下手里的事來戲臺。”宋運玲也說不清劇團堅持演出的原因,“我們從小就看著老一輩的戲長大,現在憑感情也得把戲唱下去。”除了演傳統曲劇劇目,近年來,劇團還新編了不少戲曲小品,如《貧困戶張來發脫單記》《好媳婦》,“都是身邊的事,能教化人。”宋運玲說。
元宵節即將到來,長探河村農民業余劇團還要繼續籌備節日演出。“只要這些老伙計還在劇團,這戲臺就搭得起,這戲就停不了。”費保新說。
編輯:張同天
關鍵詞:劇團 戲臺 農民 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