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殘疾教師扎根大山19年 假期用手機視頻教學生背古詩
寒假期間,石文平通過微信打卡檢查孩子們的學習情況。
“景、影是古今字,這里的意思是‘影’,因此應讀ying三聲。”“背錯了哦,入海流,不是流入海。”
大年初四(2月8日),盡管是春節(jié)假期,開州區(qū)關面鄉(xiāng)中心小學的語文教師石文平依然在忙碌,他通過手機視頻教學,逐一檢查、點評所任教的一年級1班孩子們的古詩詞背誦情況。
石文平是一位只能用左手書寫的殘疾教師,扎根大山深處19年,“能多教一點是一點,假期還能和孩子們在一起,節(jié)日也變得更快樂了。”
初上講臺 曾自制教具學具
今年42歲的石文平,出身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6年,18歲的石文平考進了當時的開縣師范,但突如其來的腦梗塞讓他身體右半部分失去知覺。
在家養(yǎng)病1年多后,不甘心的他決定重返校園,繼續(xù)完成學業(yè)。重返校園期間,石文平勤學苦練堅持用左手練習寫字畫畫、干活,完全具備了成為教師的身體條件。
1999年秋季開學,關面鄉(xiāng)姚程村校操場上出現(xiàn)了一位一瘸一拐的青年教師,石文平如愿以償成為了一名普通教師。
石文平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踏進校園的場景,“學校是一個四合院,操場上有很大的土坑和很多雜草,一個用水泥堆砌成的乒乓球臺,四個角已經(jīng)沒了兩個,外操場是一個河堤,也沒硬化,只有一副籃球架是用幾塊木板拼成的,籃筐就是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絲筐。”
盡管條件艱苦,但石文平用自己的熱情和執(zhí)著去教書育人,去幫山里的孩子們實現(xiàn)夢想,“我也是山村里長大的孩子,我知道孩子們需要什么。”
學校條件有限,沒有教具學具,石文平就自己做。石文平回憶,小棒做起來很容易,圓規(guī)是用兩截竹片中間釘一顆鐵釘,生字卡片就用寫過的本子用毛筆寫上生字,三角板最不好做。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愛好,他還從山上找來樹藤做跳繩。
條件好了 教室網(wǎng)絡全覆蓋
2006年9月,石文平從姚程村校調到了關面中心小學任教,教學條件也在一點點發(fā)生變化:上課再也不用敲生鐵片了,是電子鈴聲了,做操時不用自己一拍一拍地數(shù)了。
如今的關面中心小學是一座很漂亮的學校,有食堂、會議室、功能室,每個老師都配有電腦,網(wǎng)絡安裝到每個教師的寢室和每間教室。
“現(xiàn)在不一樣了,學校里的各種設施、器材很齊備,樣樣俱全,每個班都有多媒體,還有電子白板,有的還能視頻聊天或授課,同學們能夠接受更為豐富的知識,很幸福!”石文平說。
更讓石文平感到開心的是,孩子們不用自己蒸飯吃,每天都有可口的營養(yǎng)餐。“以前,有想讀書而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的學生,我必須去每家每戶做工作、墊學費,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用不著擔心這些了。”石文平樂呵呵地說。
雖然教學條件變了,但石文平的夢想沒有變,“校園越來越美了,條件越來越好了,不僅僅是春節(jié),我希望永遠和孩子們在一起,通過自己努力工作,為山里孩子的未來奠定基礎,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讓他們走出大山。”
上游新聞記者 秦健 實習生 楊水源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石文 教師 教學 孩子們 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