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診療標準尚不明確 靠什么拯救網癮患者
春節長假即將來臨,低頭族們也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用作消遣。吃雞、抖音、英雄聯盟……當網絡上的“快樂”逐漸成為“誘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網癮,已經成為久治不愈的社會頑疾,戒網癮也隨之變成生財之道。10年前,所謂的“電擊療法”引起公眾一片嘩然;今年伊始,學費18萬元的美國reSTART網癮治療中心又火遍網絡。當人們在感嘆這又是“別人家的網癮戒除所”之外,網癮究竟是不是病、應如何科學防治等問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喻小念。
網癮不是病 危害勝似病
上網成癮的界限是什么?喻小念表示,判斷一個人是否染上網癮,現在還沒有定量的標準,主要是看上網是否對其個人生活、人際交往、家庭感情等造成嚴重的破壞,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天上幾個小時的網來衡量。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后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此外,網癮與酒癮、毒癮等因外來物質侵入人體導致成癮也不相同。”喻小念進一步談到,引發網癮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行為習慣、感情因素、環境影響、家庭教育、學習壓力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強迫癥、抑郁癥等疾病因素。青少年行為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因外部因素導致沉迷網絡,成年人行為控制能力強,相比之下不易成癮。
喻小念指出,關于網癮是不是一種疾病,在國際精神病學界、心理學界也一直在爭論中,還沒有統一的結論。2018年6月,國際衛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引發很多媒體驚呼“網癮是精神病”。實際上,2018年6月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僅是“預覽版”,正式版要到2019年5月經世界衛生大會批準后,到2022年才能生效。該“預覽版”公布后遭到了數十名國際精神疾病專家的聯名反對,認為其缺乏醫學證據。美國精神病協會認為網絡游戲成癮值得“進一步研究”,但不屬于精神疾病,我國也沒有明確的網癮診療標準。
記者了解到,網癮雖然還不是病,但危害并不比病小。沉迷網絡、久坐桌前,首先會引起視力下降、肩頸腰病、失眠頭痛等健康問題;時間一長,還會引發自我封閉、意志消沉、冷漠悲觀等心理問題;長期沉迷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甚至會導致逃課輟學、道德失范、違法犯罪的行為問題。真可謂是“上網怡情、上癮傷身、沉迷后果難料”。
斷網不治本 需對癥下藥
既然危害如此大,那有沒有科學戒除網癮的辦法?喻小念說:“網癮不是疾病,醫學上也就沒有專門的治療方案,更沒有專門以治療網癮為目標的官方醫療機構。”記者上網搜索,發現民間網癮戒除機構比比皆是。很多機構采取的都是封閉式居住、軍事化管理、隔絕網絡信號、給“患者”找事干、加強體育鍛煉、服用藥物和心理疏導等戒癮措施,甚至一些機構采取了暴力毆打、電擊等極端方式。美國reSTART中心采取的則是住別墅、聽音樂、喂馬放羊、親近自然、聚會討論等比較溫和、舒適的戒癮方式,難怪“學費”高達18萬人民幣,但和其他機構相同的是,reSTART也斷了網絡。
喻小念認為,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學習、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問題的不是網絡,而是上網的方式。斷網只能控制一段時間,但引發網癮的根本問題不解決,回到現實生活中,問題沒有解決,網癮還很有可能反彈。
“網癮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而不是一種原發性疾病。找到問題、對癥下藥最重要。”喻小念強調,首先要診斷網癮是否由其他疾病導致的,如果是就要積極治療。否則就要尋找引起網癮的外部因素,例如學習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和自信、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應有的感情關懷等。對于就診的網癮“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大多數都會發現上述外部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網癮就自然緩解了。以青少年為例,家長對孩子更為關心,學校為其提供展示自己、獲得肯定的舞臺,堵住網癮背后心理、情感上的漏洞,才是最好的網癮防治方案。
編輯:張同天
關鍵詞:網癮 網絡 標準 成癮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