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春節儀式隱藏著傳統文化密碼
一元復始,春暖花開,對農耕文明的重要性無需多言。直至今天,人們依舊重視春節的儀式感,甚至在年味變淡的時候,去追索那些儀式感中的古代生活智慧和經驗——這些儀式感,又何嘗不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密碼。
距離春節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有數據預測,今年春運人數將達到28億人次,相當于把全部中國人來回搬運一次。近20年春運中,這個數據每年都被刷新,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個奇觀——即使在網絡上可以分秒之間漂洋過海,還是有那么多人舟車勞頓跋山涉水去相見。
“春節大遷徙”,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人卻彼此心領神會。
“相見”,是中國年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擁擠的春運車廂里,在繁忙的國道村道上,是思念為人們導航。是的,以“家”為坐標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仿佛只有滿面塵灰不辭辛苦地相見,才能慰藉一年的奔波與忙碌。
春節,中國人一年一度回到哲學本原問題:“我是誰?”
“我”是父母的兒女,彼此的愛人,孩子的父母,家族的一鏈,朋友的圈內人,是“我的世界”的圓心。
回到家,回到熟悉的環境,才能定位“我是誰”。這需要一年一度面對面的確認與加強。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反倒加強了這種需求。越喧囂卻越孤獨越思念,橫亙在親人之間的空間與時間,不是網絡電話和視頻能夠彌補的。這種儀式感已經綿延千年,它包含了中國人家族文化和處世哲學的密碼。
有趣的還有另一面。
最近,有旅游網站發布大數據,“年俗游”成為春節出行新熱點。故宮“宮廷式春節”讓故宮旅游熱度同比增長126%,此外,東北的殺豬菜,西安的“打醋炭”,廣東的花市、年例,成都的“人日祭詩圣”等眾多春節民俗,都成為熱門。
隨著生活與科技的進步,“年味”在變淡,壓歲錢變成搶紅包,年終守歲變成品鑒春晚,春節拜年變成微信群發,主婦們操持年夜飯變成了一次性的餐館聚會,至于比春聯、掛桃符、掃穢除祟等年俗在許多地方已逐漸消失。方便是方便了許多,但很多人體會到失落感:這過年還能叫過年嗎?
年俗游的興起,可以視作人們追尋年味的另一種方式。所謂年味,也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對世界的認知,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對本土地理文化的提粹,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濃縮。“宮廷式春節”不用說了,當為節日儀式集中繁瑣地呈現。廣東的花市則對應了南方城市“春江水暖花先知”的地理認知,而諸如成都的“人日祭詩圣”,則有相當的人文內涵。此年俗起于清代,詩人何紹基于正月初七“人日”這天,在杜甫草堂向詩圣祭拜,題聯以敬,由此傳下“人日游草堂”的風俗傳統。春節時,武漢人也有到長春觀撞鐘祈福,或到歸元寺求平安的習俗,同樣凝聚著追求團圓與吉祥的文化觀念。
在中國,清明、中秋、重陽是傳統文化韻味濃厚的節日,而春節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的濃縮更全面更鮮明,說是世代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亦不為過。一元復始,春暖花開,對農耕文明的重要性無需多言。直至今天,人們依舊重視春節的儀式感,甚至在年味變淡的時候,去追索那些儀式感中的古代生活智慧和經驗——這些儀式感,又何嘗不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密碼。
(長江日報評論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春節 儀式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