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推動“三邊四級”養老 北京已布局130多家社區養老驛站
國企積極推動“三邊四級”養老
全市已經布局130多家社區養老驛站 不同社區不同特色
老人在誠和敬南里東區養老服務驛站接受理療服務
誠和敬南里東區養老服務驛站打造了智慧養老服務區,老人可“刷臉”進門買飯、理療
在剛剛結束的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陳吉寧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到了本市養老工作,指出2019年要“推進醫養結合,健全‘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實施差異化養老機構運營補貼政策,新建150家養老服務驛站”。所謂“三邊”指的是老年人的“床邊、身邊和周邊”,所謂“四級”指的是“市、區、街、居”四個層級的責任體系,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務。據市民政局介紹,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已經建成680家養老服務驛站,到2020年這個數字有望突破1000個。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從北京最早探索養老驛站的國企——誠和敬養老健康產業集團獲悉,目前該集團已經在全市布局了6家大型養老機構和130余家養老服務驛站,國企正在利用規模和信譽優勢積極推動全市“三邊四級”的養老體系建設。
“疏整促”催生新驛站居家養老更舒心
上個月7日下午2點,87歲高齡的章叔叔像往常一樣來到東城區誠和敬南里東區養老服務驛站,并躺在沙發上舒服地享受修腳服務。五年前,章叔叔的老伴去世,兒子又不在身邊,平時連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而自從去年11月這個驛站開業運營以來,章叔叔幾乎每天都會來這里享受驛站提供的為老服務,吃飯、聊天、修腳……喜歡熱鬧的他,生活中又重新充滿了陽光。
章叔叔一直豎著大拇指,按捺不住內心由衷的感恩之情:“人老了,最怕身邊沒有人照顧。這里的服務好得沒話說,服務人員又特別貼心,比自己親孫女還親,真的非常感激有這個驛站。”
去年,東花市街道對這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所在地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之后,整合了780平方米的面積,用來做惠民項目,建成了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并引進了誠和敬來開展運營。
走在這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所有的設備都是全新的,舒適的單人床、花樣繁多的老年用品、康復器具、用餐區、醫療區、活動區等一應俱全,老人可以在這里享受各種各樣專業而周到的照料服務。這邊是下象棋的,那邊是做剪紙的,還有看電影的,老人的活動空間也是十分充裕,并且每一處都做了適老化改造。驛站從早上9點開始運營,持續到下午5點,配備了4名專職工作人員。
據該驛站站長馮遜介紹,這個驛站可輻射周圍的東花市南里東區社區以及南里社區,服務半徑為兩公里,區域內約有3900位老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大約1800人。經過前期摸底調研,該區域內老人助醫、助餐、助行等需求較為強烈,因此驛站除了基本服務外,還引進了醫療資源,打造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
據了解,像這樣的驛站,目前誠和敬已經在全市布局了130多家,其中正式開業運營的已經有80多家。
智慧養老驛站“智”在何處?
本市不同的區有不同的特色,老人的服務需求也不一,如何讓驛站迎合當地老人的口味,并能契合當地特點將驛站服務發揮到最大化,這是誠和敬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一區一特色、一站一亮點”成為誠和敬打破千篇一律的一個重要法寶。比如,在誠和敬已經布局的130多家養老驛站中,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以“一老一小”為特色的天通苑驛站、以“京味傳統文化”為特色的什剎海驛站、以“智慧養老”為特色的南里東區驛站等一大批特色養老驛站。
在東城區東花市街道的南里東區驛站內,就可以充分感受到“智慧養老”的魅力。除了正常的服務空間外,驛站還單獨開辟了一個智慧養老區域,可為老人提供24小時的智慧服務。在驛站內注冊過的老人,只要在門口“刷臉”就能進入到這個30余平方米大小的驛站。
在這個無人驛站,老人要是想吃飯,可以在24小時自助售飯機點餐,售飯機內的飯食全部由誠和敬餐飲板塊設立的誠和美美智能中央廚房統一配送,菜品由專業的廚師、營養師根據老年人的口味和特點制作,冷鏈運輸,現場一鍵加熱,可以用支付寶支付,未來也可以刷“北京通-養老助殘卡”。對于老人,一頓飯只要18元。馮遜說,這個售飯機也不是什么都能買的,前期老人的身體狀況已經全部錄入了驛站的信息系統,售飯機會根據老人的身體特點提供相應的選擇。“要是患有糖尿病,老人是點不了像咕咾肉這樣的飯食的。”
老人還可以在自助售賣區域買到各種飲料、方便食品。老人只需把商品的條形碼放在售貨機上,兩步就能完成自助購買。類似于“共享單車”一樣,墻角的幾臺“共享輪椅”也讓老人可以隨時借用。此外,還有自助圖書購買區、借閱區等為老人提供文化服務。
這種“一站一亮點”的形式還有很多。誠和敬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梁仰舉例道:“比如像位于方家胡同的那家驛站,因為藏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我們就把它打造成了老北京特色驛站,邀請老人把家里的老物件拿出來裝點驛站,講述咱老北京人自己的故事。還有位于鼓樓大街的鼓樓苑驛站,因為外國人來旅游逛得比較多,為了向外國人展示咱北京優質的養老服務,我們專門使用英文,在驛站內做了雙語展示。”
不同的區有著不一樣的區情,驛站的建設也會跟著調整。“像東城,就在條件允許的地方建立了誠和美美中央廚房,可以為老人統一配餐。而在通州,農村區域也不少,就集中建設農村幸福晚年驛站,服務農村老年人。”梁仰說。
輻射周邊老人承擔巡視探訪任務
除了在驛站內提供專業服務,養老驛站也要向外輻射。今年以來,本市逐步建立起居家養老巡視探訪制度,而作為距離老百姓最近的養老服務驛站,也承擔起這一功能。所謂的居家養老巡視探訪服務制度,就是通過電話問候、上門巡訪等多種形式,對獨居、高齡、失能以及其他困境的老年人開展定期巡視探訪。
今年,誠和敬養老驛站受通州區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委托,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獨居老人巡視探訪服務項目”和“精準幫扶項目”,通過建立檔案、電話問候、上門巡訪等多種形式,向獨居、高齡及其他困境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巡視探訪服務。通過入戶調研,還為轄區內社會救助家庭提供需求評估、政策宣傳、能力提升等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
“這一巡視探訪制度非常有必要,也著實為老人帶去了安全感。”梁仰說,“比如在通州有一個90多歲的老爺爺,他一直獨居,沒有監護人,也沒有孩子,就是因為在上門巡視的過程中發現老人身體狀況不太好,我們的工作人員才能及時把老人送到醫院就醫。老人非常感動,當時還專門打了12345熱線對我們的服務進行感謝。后來,工作人員也一直跟老人保持密切的聯系,讓老人能夠安享晚年。”
從年初至今,誠和敬養老驛站在通州完成調研人數16642人,上門入戶14047戶,服務通州區獨居老人1239人。巡視探訪員每月給每位老人打電話2次以上,每兩周上門尋訪老年人1-2次,對身體及精神情況較差的老年人增加服務頻次,保證獨居老年人遇到緊急情況得到及時救助。
另外,誠和敬養老驛站還組建了團隊,為老人提供多種入戶照料服務,包括修腳、理發、按摩、助浴等基礎服務,同時整合優質服務商,為老人提供上門保潔、清洗抽油煙機、水電維修、月嫂等多樣化便民服務,成為老人身邊的生活管家。
設“十五分鐘救助圈”緊急救助老人30多起
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驛站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的功能之一,每個驛站都會配備相應的醫療服務。在誠和敬南里東區驛站內,一個醫療救護區非常顯眼,這是誠和敬養老驛站聯合東城區紅十字會在驛站建立的急救培訓基地,打造了以驛站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十五分鐘救助圈。
梁仰說,誠和敬養老驛站南里東區站作為首個“十五分鐘救助圈”率先試運營,這個救助圈的作用可不小,如果居家老人突發緊急情況,驛站通過智能設備監測或老人免費撥打急救電話獲知后,應急救護志愿者將在15分鐘內趕到老人家中進行救助。誠和敬養老驛站也對員工進行緊急救援培訓,使每一位員工熟練掌握緊急救助知識,同時對社區年輕老人開展公益培訓,普及急救知識。
這樣的緊急救助確實起了作用。馮遜說,去年4月19日上午11時40分左右,東花市的一位社區居民神色慌張地來到誠和敬養老驛站南里東區站尋求救助。她64歲的母親李阿姨(化名)在家中突然倒地,失去知覺,喪失了獨立行動能力。驛站負責人馬上組織工作人員、志愿者及普仁醫院的駐站醫生,帶著相關救護器具第一時間奔向居民家中。到達居民家中后,憑借驛站志愿者謝淑杰多年的醫護經驗,初步判斷出李阿姨癥狀表現為心腦血管疾病突發,也就是常說的腦梗。工作人員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12時10分左右,救護車趕到事發居民家中,并采取了相應救護措施,最后將李阿姨送至附近同仁醫院急診,驛站工作人員一顆懸著的心這才算落地。在全北京市的誠和敬養老驛站內,這樣的十五分鐘救助圈已經實際救助老人30多起。
對話
結合“疏整促”推進養老驛站布局
對話人
誠和敬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梁仰
北青報:當下,市政府在鼓勵推行養老驛站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這種形式有何好處?
梁仰:一個驛站承載的服務內容很多,大企業去做,擁有一定的信譽度,容易形成品牌效應,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更高。養老市場需要負責任的大企業站出來做養老產業,做好整個養老產業鏈,從而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另外,國企做養老會持續做長線投入,而不是為了短期的利益。
驛站概念推廣后,國資公司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從整體戰略布局考慮,將布局養老驛站作為重點工作,所以我們專門成立了驛站公司拓展驛站項目。這兩年隨著“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推進,騰退出了一些空間,實現了品牌化、連鎖化發展。
此外,我們還設立了機構型養老品牌“誠和敬長者公館”,為長者提供機構康復、養老等專業運營服務。同時發展養老產業上下游全產業鏈業務,包括誠和敬學院、誠和敬樂智坊、小誠未來科技事業中心等,構建集團化發展理念。
北青報:在做養老驛站的過程中,有哪些經歷和經驗?
梁仰:北京誠和敬養老健康產業集團(以下簡稱“誠和敬”)是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專門從事健康養老產業全方位建設的集團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助力首都民生發展,是全市最早探索做養老驛站的企業。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兩個“社區嵌入型”的小微機構,當時是從日本引進的概念,是養老驛站的前身。
后來2016年全市開始全面推廣養老驛站,一開始老百姓對這種新生事物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我們只能通過不斷地提升服務,爭取更多的老人來體驗,并逐步得到了認可。
隨著“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深入開展,街道社區有了更多騰退出來的空間,我們考慮和街道合作為老百姓提供養老服務。經過前期的努力,誠和敬養老驛站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各項服務也慢慢地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越來越多的街道開始主動與我們合作。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驛站 養老 服務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