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 鉅惠民生

貧困縣“摘帽”記:從養不活到日子越來越紅火

2019年01月22日 08:56 | 作者:李玉波 | 來源:工人日報
分享到: 

“走的是富裕路,住的是磚瓦房;兩面路燈亮堂堂,路邊綠樹排成行;得病都有新農合,慢病送上小藥箱;老弱病殘五保戶,社會保障把家當……”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以下簡稱察右后旗)群眾秧歌隊自編自演的一段唱詞,字里行間透露出脫貧攻堅以來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察右后旗地處烏蘭察布市后山地區,1986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深度貧困旗縣,農牧區危土房占比高,人居環境差,歷史欠賬多。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察右后旗貧困地區的真實寫照。

如何摘掉“貧窮帽”?“以精準識別為前提,以解決住房安全為根本,以穩定群眾增收為核心,以減輕剛性負擔為底線。”察右后旗扶貧戰線的各級干部開出了符合旗情的脫貧方子。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只掏了1萬元,便住上了46平方米的新房,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今年55歲的張錄是察右后旗土牧爾臺鎮團結村的貧困戶。以前在村里他家有3間土坯房,16畝旱坡地,年景好時,打幾百斤糧食,年景不好時,種子錢都收不回來。2018年2月,他和老伴從團結村搬進了鎮政府所在地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46平方米的房子帶一個小院,8萬元房款政府補貼了7萬元。

張錄告訴記者,如今自己一家人不僅搬了家,日子也越過越紅火。2017年,政府補貼1萬元讓他養了2頭肉牛,牛托養在政府和北京一家企業在鎮里建的養牛基地,每年有3000元的分紅。2018年扶貧隊又幫扶2600元幫他建了一座大棚,蔬菜直接銷往鎮里的水餃加工廠,銷路不發愁。

“易地扶貧搬遷,并非一搬了事。我們堅持‘以產定搬’,把貧困群眾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變為產業職工,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副主席、自治區派駐察右后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長姜言文說。據了解,如今,察右后旗5304戶貧困戶發展起高效種養業,4784人依托村莊保潔、進園入企、扶貧車間等崗位,實現就近就業。

完善產業扶貧,提升“造血”功能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察右后旗推行了貧困人口紅、黃、藍“三色卡”識別管理機制。藍卡戶采取發展產業、勞務就業等方式優先幫助致富;黃卡戶采取政策跟蹤、持續鞏固等方式保證穩定脫貧;紅卡戶采取入股分紅、社會兜底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

近幾年,察右后旗因地制宜制定系列產業扶貧措施,完善產業扶貧制度,提升“造血”功能,讓貧困群眾抱上“金雞”。積極培育16家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入股分紅、資產收益等方式,惠及236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同時,圍繞馬鈴薯、生豬、肉牛等主導產業,通過生產獎補的方式,推進“菜單式”產業扶持政策,2018年發放產業補貼780萬元,把更多貧困人口穩定在產業鏈增收,覆蓋貧困人口11183人。

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期受益

據介紹,在當地,201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共組建了88個駐村工作隊,派出3636名干部駐村入戶開展“結對”幫扶工作。選派了134名優秀干部掛任駐村“第一書記”和村主任助理,實現貧困戶干部包扶“全覆蓋”。

旗政府辦駐村工作隊隊長、烏蘭哈達蘇木亢家村第一書記王偉偉就是其中一員。“我們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尋富路、攀富親,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期受益。”他告訴記者,在扶貧中,旗政府辦根據貧困戶發展意愿,多形式、多途徑鼓勵貧困戶發展生產,戶均增收近1700元。

2018年12月下旬,察右后旗成功接受了國家脫貧驗收考核,摘了“貧窮帽”。截至2018年底,66個重點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人口6797戶14293人,未脫貧人口1089戶2262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1.3%。

編輯:張同天

關鍵詞:察右后旗 脫貧 扶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午夜福利大片免费看网址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 天堂网站一二三区在线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