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他們既是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也曾是政協委員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劉永坦、錢七虎摘取我國科技界最高獎勵。大會現場全體起立對兩位最高獎獲得者鼓掌、致敬;最高獎獲得者在主席臺就座并為其他獎項獲得者頒獎……這是一個國家對科研工作者的最高禮贊,這是一個民族對科技追求的最佳注解!
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海域監控面積的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40年堅守,帶出一支“雷達鐵軍”……
199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并連任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積極建言獻策,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他就是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兩院院士劉永坦。
傾情對海遠程探測:給萬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中國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出生于1936年,是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40年來,他領導和培育的創新團隊致力于對海遠程探測技術的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新體制雷達研究,技術成果“領跑”世界,成功實現了對海新體制雷達理論、技術和工程應用的全面自主創新,在保衛祖國海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劉永坦面向國家海防戰略重大需求,開創了我國對海新體制探測技術研究領域。
由于波段的特殊性,常規理論無法支撐新體制雷達的研究。劉永坦帶領團隊,系統突破了傳播激勵、海雜波背景目標檢測、遠距離探測信號及系統模型設計等基礎理論,創建了完備的新體制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攻克了系列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對海新體制實驗雷達,首次完成了我國對海面艦船目標的遠距離探測實驗,并建成我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實現了我國對海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199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那時,身邊很多人勸他“功成名就、見好就收”,但劉永坦卻說:“這還遠遠不夠。”在他看來,科研成果如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就如同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一定要讓新體制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
隨后的十余年里,從實驗場轉戰到實際應用場,他帶領團隊進行了更為艱辛的磨煉。由于國際上沒有完備的理論,很多技術難點亟待填補,再加上各個場域環境差異巨大,新體制雷達的“落地之旅”格外艱難。
“解決不了抗干擾問題,雷達就沒有生命。”劉永坦說,各種各樣的廣播電臺、短波電臺、漁船,發出強大的電磁干擾是最大的難題。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他帶領團隊進行上千次調整,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2011年,劉永坦團隊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與國際最先進同類雷達相比,系統規模更小、作用距離更遠、精度更高,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標志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這項完全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依靠傳統雷達,我國海域可監控可預警范圍不足20%,有了新體制雷達,則實現了全覆蓋。”劉永坦說,給祖國的萬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國防才能更安全。
面向國家未來遠海戰略需求,自“十五”以來,劉永坦還規劃實施了對海遠程探測體系化研究,逐步開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新,為構建由近海到深遠海的多層次探測網、實現廣表海域探測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
劉永坦在祖國北疆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培養了兩院院士、大學校長、項目總師和一大批國防科技英才。劉永坦為人師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繼續為發展對海探測技術、筑起我國“海防長城”貢獻著力量。
建言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劉永坦把對教育的思考投向全社會。他認為,受社會上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思想的影響,學生從小就課業繁重,這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會造成很大禁錮。他建議在實際課程教學目標中,要明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進一步改進考試制度、評價體系等;重視人格、性格等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他重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多次強調:“當今世界知識爆炸,大學生要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特點,學會學習,要在學習中加強創造性,努力夯實文化基礎,刻苦培養創新能力。”
為了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避免學生偏科、知識結構單一,在2010年3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期間,劉永坦還表示,不贊成高中文理分科。近年來,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漸成趨勢,教育部推行高考改革,實施“3+3”模式,都是在強調學生在高中階段主要是打基礎,提升綜合素質,這和劉永坦的建言不謀而合。
同樣是在2010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劉永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特別談到企業投身產學研積極性不高影響科技創新的問題。他說:“很多中小企業用于產學研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沒有規定要拿出多少比例的經費用于科研,我覺得企業在這方面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要有積極性、危機感和責任感。比如在推動產學研結合的經費投入上有個明確的目標,目標定得越高,推動起來就越有利。”
劉永坦認為,知識產權也是影響企業產學研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高校、科研院所也知道這個問題,在與企業合作中,企業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高校、科研院所‘不放權’,協商不成,產學研的結合也就無從談起。”劉永坦建議,企業應與高校、科研院所坦誠交流,探討靈活的合作機制,協調好利益分配問題,勁往一處使。
錢七虎:鑄就共和國“地下鋼鐵長城”
錢七虎在辦公室內閱讀(2018年12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他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鉆地爆炸和新型鉆地彈侵徹爆炸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建立起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創立了防護工程學科,引領著防護工程科技創新,為我國鑄就固若金湯的“地下鋼鐵長城”。
他于199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并連任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對“地下建設”尤為關注,為我國石油安全、城市建設不斷發出呼聲。
他,就是戰略科學家錢七虎———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
讓鉆地彈遭遇鉆地難引領防護工程學科發展
1954年,錢七虎成為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后選拔保送的第三期學生。畢業時,他成為全年級唯一一個全優畢業生。1965年,錢七虎在獲得副博士學位后,從蘇聯留學歸國。此后,防護工程成為他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國家間的軍事競爭就像兩個武士格斗,一人拿矛、一人持盾,拼的是矛利盾堅。我的使命就是為國鑄造最強盾牌。”錢七虎這樣描述他摯愛的防護工程事業,“防護工程是地下鋼鐵長城,也是國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我軍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敵人先打了我們,我們要保存力量進行反擊,靠什么?靠防護工程。”錢七虎歸國后有一段時期,我國面臨嚴峻的核武器威脅。他在核空爆防護工程理論與設計方法領域進行開拓性研究,研制出國內第一套核爆炸壓力模擬裝置,設計出當時國內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飛機洞庫防護門,相關成果被編入國家規范。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軍事強國開始研制新型鉆地彈、鉆地核彈,動輒數十米的鉆地深度和巨大威力讓人不寒而栗。為此,錢七虎創造性地提出建設深地下超高抗力防護工程的總體構想,并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抗鉆地核武器防護工程的選址、安全埋深、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抗爆結構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實現了防護工程的跨越式發展。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有一種學科叫作巖石力學。那是力學的一個分支,旨在研究巖石在不同物理環境的力場中產生的各種力學效應。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外就已經開展深部巖石力學研究,中國的研究晚了近10年。中國這項研究的引領者正是錢七虎。
作為后來者,錢七虎帶領團隊奮起直追。他一次次深入地下1000多米,在氣溫近40攝氏度的濕熱環境中實地考察,獲取大量一手數據。
錢七虎成功研制我國首套爆炸壓力模擬器、首臺深部巖體加卸荷實驗裝置,提出16項關鍵技術方案,解決困擾世界巖體力學界多年的數十項技術難題。他還出版和發表了《巖土中的沖擊爆炸效應》等多部專著和論文,形成國際領先水平的深部巖石非線性力學理論體系。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奧帕林稱贊這些成果“具有創造性”。美國工程院院士費爾赫斯特表示:“這是中國同行在發展巖石力學所起重大作用中一個令人欽佩的范例。”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授予錢七虎“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會士”這一學會最高榮譽。
讓石油儲備庫埋在地下關注城市“地下建設”
錢七虎一輩子做了很多“地下工作”,也正因為如此,他對城市“地下建設”尤為關注。
2003年,國家啟動了地上國家石油儲備庫的一期規劃,并委托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籌建。但錢七虎認為,地下石油儲備庫比地上的更安全、更環保。早在2003年,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質專家王思敬,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鐵道專家施仲衡,中國地下空間開發專家童林旭等6位院士、專家提出建議,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庫不應建在地上,而應建在地下。
2007年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期間,錢七虎再次呼吁,國家石油儲備庫應建于地下。
2004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錢七虎就提出,緩解交通擁擠應將目光轉向“地下”。
當年,錢七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交通擁擠的問題日益突出,21世紀應是地下空間利用開發的世紀,預計到2020年我國要建設6000公里的隧道。為此,錢七虎認為需要采用掘進機來提高施工效率。
以前我們國家使用的掘進機大都依靠進口,每年要花費數千萬甚至上億元,這不符合我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內需、加快經濟發展的初衷,為此,2003年錢七虎等幾位專家提出了掘進機產業本土化的提案,得到了當時國家經貿委和科技部等部門的重視,大連重工集團等單位男足強了掘進機的研制生產工作。
2005年,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期間,錢七虎批評說,目前一些地方在城市化發展中缺乏超前意識,尤其對城建地下規劃意識不強,導致城市建設浪費耕地資源現象比較嚴重。他建議,各地在城市化發展中要搞好城建地下規劃,建設節地、節能型城市,不能重“面子”、輕“里子”。
2006年兩會期間,錢七虎的提案依然關注地下空間,他認為在城市建設中,地下空間大有可為。錢七虎委員認為,城市節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于宏觀上努力實現土地的多重利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地下開發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把城市交通(地鐵和軌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灣隧道)盡可能轉入地下,把其他一切可以轉入地下的設施(如停車庫、污水處理廠、商場、餐飲、休閑、娛樂、健身等)盡可能建于地下,就有可能實現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節地的目標。
(綜合本報、新華社消息)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最高科學技術獎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