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登記注冊改革發生5方面巨大變化 我國市場主體數量40年增長222倍
原標題:登記注冊改革發生5方面巨大變化 我國市場主體數量40年增長222倍
領取營業執照是百姓經商興業的第一道門,是創業者投身創業大潮的基礎保障。1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馬正其介紹40年來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改革發展的情況。馬正其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9萬戶,增長到今年11月底的1.09億戶,增長了222倍。
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就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制度以單一的公有制為主,登記注冊管理部門作為國家計劃的執行機關,主要任務是規范市場主體經營活動,懲治經濟違法行為。”馬正其說,1978年全國個體經營者僅有14萬人,沒有私營企業;私營企業在允許登記后的1989年,總數不過9.05萬戶。
2013年2月,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提出“改革工商注冊制度”。隨后,國務院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明確了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便利百姓經商興業的目標,拉開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馬正其說,40年來,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改革發展有5方面的巨大變化:注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滿足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多元化需求;登記原則從審批制到準則制,充分賦予企業投資經營的自主選擇權;法律文件從欠缺到健全,建立了系統完備的登記注冊制度體系;辦理方式上從手工到智能,拓展了“互聯網+登記注冊”的信息化途徑;辦事成本從較高到免費,營造了便捷高效透明的市場準入環境。
改革釋放經濟巨大潛力
實踐證明,商事制度改革釋放了我國經濟蘊藏著的巨大潛力,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優化。
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在190個經濟體中位列46位,較去年上升32位,較2013年上升了50個位次。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較去年大幅上升65位,排名28位,5年來累計上升130位,我國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創業者的反映更為直接。馬正其認為,商事制度改革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形成疊加效應,在全國掀起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達到7237.45萬戶、私營企業3105.37萬戶,分別比40年前增長了516倍和342倍。目前,個私企業占到全國市場主體的95%,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解決了近3.57億人的就業問題。
新誕生的企業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近年來,在新設立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大增,占到80%以上。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服務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為新常態下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新的動力。截至11月底,第三產業占比達到77%。
監管理念和方式持續創新
在放寬準入的同時,我國積極推動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創新,實施年檢驗照改年報、“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全面建成并廣泛應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自2014年3月到今年11月,公示系統網站頁面累計訪問量達到703.68億人次,今年日均網站頁面訪問量達9365.47萬人次,已成為企業、社會和政府部門不可或缺的“一張網”。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基本形成,開創了市場監管工作的新局面。
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還在繼續。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正式掛牌成立,將分散的市場監管機構職能進行整合,并被賦予“統一市場主體登記”的重要職責。
馬正其表示,2019年我國將率先在自貿區實現所有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按照“證照分離”改革模式進行分類管理,實現全覆蓋,進一步減少企業領取營業執照前后的行政審批事項。同時,還將進一步便利市場準入與退出,確保明年上半年在全國全面實現“企業開辦8.5天”的目標任務;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簡化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解決“退出難”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 穎)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市場 登記 注冊 場主 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