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多措并舉,照亮民生就業之路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題:多措并舉,照亮民生就業之路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齊中熙
就業作為民生之本,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今年以來,在國內外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的背景下,我國持續推進“穩就業”工作,1至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依然達到1293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返鄉創業,稻花香里說豐年
金秋時節,三湘大地,眼前5000余畝金澄澄的稻田讓湖南耒陽“90后”小伙兒曹牛峰心中充滿了喜悅。
2013年,從技校畢業的曹牛峰回到家鄉創業,成立了“耒陽市新市鎮綠聯農機專業合作社”。當地閑置的土地和大量有就業崗位需求的勞動力讓他看到了希望。
在當地農業銀行210萬元優惠利率“創業貸”支持下,曹牛峰購買了農機、農具、種子,吸引了數百名農戶成了合作社的會員,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重新回到家鄉。機械種田、興辦加工廠……貧困的憂愁漸漸從村里人的臉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富裕的笑容。
曹牛峰和他的“致富經”只是當代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下,各地紛紛拿出實際舉措,在融資、用地、服務、人才、風險應對等方面出實招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促進當地就業增收。
在中央層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8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 著力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對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車間等各類用人單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國務院12月印發的《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符合相應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可分別申請最高不超過15萬元和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這對于“曹牛峰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提高技能,用小刀“刻”出幸福生活
在甘肅臨夏,郭宏偉每天開著小轎車往返于工作園區和自家的小樓。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小轎車、單元樓,是他一刀一刀“刻”出來的。
“從開始接觸磚雕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刻了多少件了。”郭宏偉說。
郭宏偉說的是甘肅臨夏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臨夏磚雕。2006年,因其獨特的藝術風采和傳承價值,臨夏磚雕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臨夏磚雕產業園正式開業,并開始招收本地青年學習傳承這項技藝。郭宏偉與臨夏磚雕的際遇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通過提高技能本領,實現更好更全面的就業,郭宏偉的奮斗故事并非個例。
今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明確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圍繞以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等重點群體為主的培訓計劃,完善貫穿職業生涯發展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10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要求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至2020年底力爭培訓50萬以上企業新型學徒;2021年起力爭年培訓新型學徒50萬人左右。
為落實提高技術工人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政策要求,各地積極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師帶徒活動,加大對技術工人創新的支持和服務力度。同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開展工匠人才培養選樹計劃。
保障重點,讓特色經濟“滾雪球”發展
定型、雕琢、打磨、粘接……在一雙靈巧的手中,一顆顆看似平常的山核桃,不多時便褪去了平凡的外表,“變裝”成了一個個“花瓶”“鐘表”“斧頭”等精美物件。
制作山核桃工藝品是河北巨鹿小伙兒陳靈濤的“神技能”。雖然年少時因小兒麻痹癥而造成下肢癱瘓,但靠著這項拿手絕活,憑著當地山核桃的特色經濟,他不僅實現就業,還清債務,還成了當地就業扶貧車間的負責人。
陳靈濤的經歷只是巨鹿縣200多家“就業扶貧車間”、1800多名再就業人員中的一例。
“就業扶貧車間”走入鄉村,建在村頭,正日漸成為不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形式,為當地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特別是讓當地留守的婦女、殘疾人、老年人從就業“困難戶”變為有干勁的“產業工人”,為他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曙光。
如何織密重點群體就業“保障網”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采取多項措施促進就業,其中一項便是通過建設扶貧車間、衛星工廠等方式,讓一些就業困難人員發揮自身特長從而獲得崗位。各地開展諸如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農村貧困殘疾人就業幫扶等專項服務,讓貧困人口的就業規模和就業穩定性得到進一步提高。(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民生 照亮 創業 臨夏 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