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政協大事記 政協大事記
從畢節的萬水千山走來
1985年,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只有5個“讀書人”,且沒有一個小學畢業,三年級是“最高文憑”。如今,在人民政協、統一戰線的“同心”教育扶貧的幫助下,解決了海雀村師資、校舍問題,修建寄宿制學校1所,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孩子們坐進寬敞明亮的教室,朗朗的讀書聲環繞在山村上空。
2018年,人民政協報集中就人民政協、統一戰線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進行重點報道。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一場千百年來未曾有過、世界各國皆未破題的“消滅貧困最后一戰”就此啟帷。
自十八洞村西行約600公里——貴州畢節,是曾經西部貧困的典型。
1988年6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親自倡導、報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畢節,同樣是全國政協、統一戰線發揮政協統戰獨特優勢,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共赴全面小康的發軔。
畢節試驗區30年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也是政協統戰集聚各界智慧力量“為蒼生立命”的寫照。
30年來,畢節試驗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從1987年到2017年,生產總值增長102倍、財政總收入增長170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8倍、26倍。
GDP增長百倍,脫貧致富的信心同樣增加了百倍。
脫貧攻堅的號角自2013年吹響,成為新時代的全新課題。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成為全國政協、統一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一項重要工作。
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畢節是一個顯著的路標。
畢節,貴州大山里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城市,如今,她已經聞名全國,人們再提起她的名字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后邊綴以“模式”二字。
因為扶貧。
1985年6月,新華社對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的報道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1988年6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親自倡導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海雀村地處黔西北高原云貴交界處,海拔2300米,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是貴州扶貧開發一類重點村。“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霧齊門檻腳;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當做地皮磨。”一段流傳于上世紀80年代的順口溜,道出了海雀村的貧困狀況。
經濟的貧困源于知識的貧乏,知識的貧乏源于教育的落后。赫章之貧窮,根在辦學條件差、教育發展滯后。1985年,海雀村只有5個“讀書人”,村里學歷最高的正是當時的村會計文朝榮———他上完了小學三年級。
由于生態破壞嚴重,1982年文朝榮出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時,海雀村的大小山坡都是光禿禿的“和尚坡”,石頭越長越高,土地越種越薄。每到年底,村里就有群眾開始缺糧;青黃不接的四五月,更有農戶斷炊,只能以野菜、馬鈴薯葉果腹。
文朝榮帶領村民艱苦奮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植樹造林30年,為上萬畝貧瘠荒涼的山嶺披上了綠裝,徹底改變了村子貧窮落后的面貌,他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
如今的海雀,“油路通到寨中央,家家戶戶小洋房,環境優美村莊靚”,實現了由窮“海雀”向“金鳳凰”的蛻變。海雀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從1985年的33元升至去年底的8493元,近1/3農戶買上了小汽車。
97歲的苗族大娘安美珍見證了“海雀村”的滄桑巨變———
33年前,新華社記者劉子富用筆記錄下了安美珍大娘家的貧困現狀: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
如今,老人家已經精神矍鑠、身子骨硬朗,日子也越過越安穩,兒子馬正安算了算:老母親每個月拿75元養老金、100元高齡津貼,每年還有退耕還林補助1000元,入股養雞場去年分紅2727元,食用菌大棚投產后也有分紅。
隨著試驗區開發扶貧強力推進,安美珍大娘一家脫了貧,還享受到了養老、合醫等民生保障,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海雀”變鳳凰,這是畢節30年巨變的縮影。“全國脫貧看貴州,貴州脫貧看畢節”,畢節也成為全國集中連片地區脫貧的典型。海雀村的巨變,其中既有文朝榮為代表的當地干部的以生命為代價的無私奉獻,有安美珍這樣的群眾靠雙手和汗水扎實拼搏的身影,更有著來自人民政協、統一戰線的一份功勞。
可以說整個畢節試驗區的發展史,同樣是一部人民政協、統一戰線傾情幫扶貧困地區改革發展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3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推動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在這一過程中,統一戰線廣泛參與、傾力相助,作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來,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一代又一代領導同志,進深山、走村寨,入農戶、問疾苦,深入調研,推進工作;一批又一批政協、統戰系統的干部不計個人得失長期掛職蹲點,與畢節各族人民一道克服困難,攜手奮斗;一個個“同心”新品牌孕育而生,一個個扶貧新難題迎刃而解,一個個發展新亮點競相呈現……
人民政協、統一戰線發揮渠道暢通優勢,為畢節發展鼓與呼;發揮人才智力優勢,為畢節發展謀與籌;發揮聯系面廣優勢,為畢節發展聯與引;發揮資源密集優勢,為畢節發展聚與合,譜寫了同心共建畢節試驗區的精彩華章。
三十而立的畢節試驗區,探索出一個真理,要告別貧困,光想沒有用,得撲下身子真干實干;四十不惑的改革開放同樣告訴我們,除了埋頭苦干,還要善借外力。
“畢節不脫貧,統一戰線不脫鉤;畢節脫了貧,統一戰線不斷線。”來自統一戰線的樸實承諾,給畢節各族干部群眾吃下定心丸。
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全國政協、統一戰線在畢節共協調實施“同心工程”項目1600余個,完成投資850余億元,培訓各類人才28萬余人次,資助貧困學生8000余名,協調企業簽約項目350余個,簽約金額4200余億元,為畢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如今,畢節的山依然高,但路已不再遠。從古驛道上的馬蹄絕響,到火車、飛機三位一體的完美呈現……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讓天塹變成了通途,開啟了大進大出、暢通無阻的新局面。一批批“畢貨”走出深山,天麻、竹蓀、皺椒、茶葉……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
一曲“同心同德跟黨走,同心同向奔小康,同心同行謀發展”的合唱樂章響徹烏蒙大地。目前的成績并不足夠,現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兩年時間,難關險關硬骨頭都在前面,必須再振精神、盡銳出戰。
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就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畢節試驗區“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同時也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
這經驗,不是為了畢節而總結;這條路,同樣也是為更多像畢節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早日告別貧困、走向全面小康而探。
2013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又一次強勁吹響,而畢節的經驗,對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尤為寶貴。
汪洋主席在今年7月召開的統一戰線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座談會上指出,“統一戰線要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幫助培育特色脫貧產業,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搞好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助推畢節試驗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一要求,不只是就畢節而談,也是對自2016年以來開展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總體部署。同樣,要求也不只限于為統一戰線提出,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人民政協在這項急難險重任務之中責無旁貸。
2016年,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黨派中央對口8個脫貧攻堅任務重的中西部省區,正式啟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這是中共中央賦予統一戰線的一項新任務,是民主黨派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新領域。
就任十三屆全國政協主席不到一個月時間,汪洋就專門對這項工作提出要求,希望各民主黨派中央敢于監督、善于監督,深入調查研究,摸清真實情況,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共同為脫貧攻堅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也對地方各級黨政部門、統戰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等提出具體要求。
兩年多來,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中央須臾不歇、不遺余力地在推進———
2017年3月至6月,全國政協圍繞“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先后壓茬開展兩輪監督性調研活動,由全國政協主要領導率隊,組成15個調研組43個調研小組,先后赴15個省區市75個縣區,集中開展實地調研,聚焦脫貧攻堅重點難點,廣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思想,主攻脫貧攻堅的全面性、持續性、基礎性、根本性和可靠性問題。
這次調研規模史無前例———先后召開協商座談會近300場,深入104個村、600多戶農戶,聚焦10多個方面的46個重點問題。以這次調研為基礎,全國政協當年6月召開以“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為主題的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就鞏固脫貧成果、保證長期穩定脫貧,防范化解脫貧攻堅風險、著力提高扶貧綜合效益,探索脫貧新經驗、鼓勵地方創新精準扶貧落地方式等具體問題凝聚全體政協常委、委員的智慧與力量。
統一戰線的主題是大團結、大聯合,人民政協雙向發力在于凝聚共識、建言資政。這些本質要求都充分體現在助力脫貧攻堅的實踐之中,也充分彰顯著政協、統戰的獨特優勢。
通過兩年多的工作實踐,各民主黨派中央切實履行民主監督職能,深入了解脫貧攻堅工作實際,協助總結各地經驗和做法,認真發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監督性意見建議,推動中共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切實幫助地方黨委、政府加強和改進脫貧攻堅工作,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民主監督的理論與實踐,彰顯了多黨合作制度的優越性。
聚力,要得到包括地方黨政部門和群眾的情感認同,既要監督干,又要幫著干。兩年多來,來自人民政協、統一戰線真情實意的監督換來的不是各地黨政部門和群眾的“不舒適感”,而是充分的理解和真切的渴盼。
對口省區黨政部門積極采納民主黨派和各級政協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完善扶貧工作的細節,推動方案不斷優化,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把民建中央反饋的問題,整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一盤棋”來推進;中共湖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與來自12個貧困縣的縣委書記交流座談長達6個多小時,直面民進中央提出的問題,研究整改落實。
各民主黨派中央結合自身特色開展了“寓監督于幫扶之中,寓幫扶于監督之中”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不能只是看人拉車,也要幫忙推車”,民主監督與社會服務的融合推進,督做并舉形成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同赴全面小康的強大合力。
編輯:曾珂
關鍵詞:從畢節的萬水千山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