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政協大事記 政協大事記
國企改革中的政協力量
在中國,改革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經濟體制改革仍是核心,國企改革仍是重點。
2015年9月22日,本報財經周刊報道國企改革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要領域,走過了波瀾壯闊、光輝燦爛的改革發展歷程。面對中國和世界,中國國企交出了一張靚麗成績單。2018年10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這是國務院第一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
數據顯示,2017年,中央國有企業(以下均不含金融企業)資產總額76.2萬億元,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07.3萬億元。匯總中央和地方情況,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83.5萬億元,負債總額118.5萬億元,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50.3萬億元。而回顧改革開放伊始的1978年,全國國有資產總額僅有4488億元,工業總產值4231億元(按所有企業均為國企計算)。4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出現了指數型的增長。
中國國有企業在世界舞臺上也有耀眼的表現。北京時間2018年7月19日晚,最新版本《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其中,120家中國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接近美國的126家。數據顯示,在120家中國企業中,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48家中央企業上榜,還有11家財政部出資企業上榜,24家地方國有企業上榜,國有企業上榜總數為83家。
2017年3月9日下午3時,人民大會堂內燈火輝煌。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傅成玉常委作《重視國企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大會發言:國企改革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內容之一,當前全國各地國企改革已進入重要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意義非常重大。
國有企業改革幾乎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進程。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號角,也拉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從1980年初期的放權讓利增強企業活力,1985年實施承包經營責任制以及股份制試點,到1992年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年提出加快構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7年以來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2002年以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再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國企改革主要以分類改革為前提,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突破口……國企改革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舞臺上的重要角色。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全國兩會,國有企業改革話題必是熱點之一;而從政協的工作來看,國企改革也是政協每年工作的重點之一。我參與政協的那幾年,每年都會參加有關國企改革的調研和座談,具體次數已經記不清了。”在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永慶的眼里,改革開放的40年,是國企改革的40年,也是政協參與推動國企改革發展的40年。在國企改革的發展進程中,政協一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脫困的目標后,在當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國企改革、職工保障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在一次小組討論中,當時來自湖北的全國政協委員辜勝阻所作的《推進中國國有企業并購的對策思考》的發言,贏得了陣陣掌聲。
1999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脫困最重要的一年。這年初,黨中央決定下一屆中央全會討論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全國政協主席會議決定下一次常委會會議的主題是貫徹中央全會精神,討論國有企業改革。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率領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在會前進行專題考察,為常委會做準備。1999年7月20日至8月1日,陳錦華率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到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遼寧省進行視察。7月29日,視察團結束行程前,與遼寧省政府負責同志交換了意見,并達成共識。
“視察結束后,視察團進行討論總結,寫了《關于遼寧國企改革及三年脫困情況的視察報道》,并由陳錦華副主席代表視察團在常委會上作正式報告。與此同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也將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問題,作為全年重中之重的調研課題,經多次召開主任會議、主任擴大會議和專委會全體會議進行研究討論,并約請部分有代表性的國有大型企業進行座談,形成了《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幾點建議》和《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的建議》兩個報告。以上兩個報告,當時報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后,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為中共中央召開十五屆四中全會研究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提供了參考。”有委員回憶說。
2013年,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自所處地位的討論不絕于耳,二者如何協調發展,如何融合發展,這不僅需要輿論的導向也需要新的政策指引。為了迎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于2013年4月17日和5月28日召開兩次專題座談會,并于4月22日至26日赴湖北省、上海市進行調研。作為長期關注、參與國企改革的老兵,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在參與有關國企改革的多場政協調研之后,再次擔起此次專題調研組組長的擔子。
“國企改革是個大話題,也是一個長期的話題,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國企改革的步伐就沒有停止過,政協的關注和參與的腳步也從沒放緩過。”李毅中拿著當年7月份所做的這份厚厚的報告告訴本報記者,這就是在當時調研基礎上形成的報告。
經過調研,專題組認為,各級政府在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缺乏平等環境,政策法規不完善、不到位,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等問題。調研組為此形成了意見:建議要端正輿論導向,落實相關政策和法規,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通過深化財價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股份制改造,加強企業自身建設等手段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調發展、融合發展。
在李毅中看來,當年解剖麻雀式的政協調研和座談,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了準備,也為摸清國企改革中的具體問題提供了依據,從領導關注和產生的意義來看,至今在國企深化改革中,很多意見和建議仍有很大的現實影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制度創新,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培育壯大市場競爭主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14年3月的全國兩會,李毅中就“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落實到企業做好頂層設計”作了大會發言。“無論是委員的報告還是提案,總結出來的問題和意見都絕不是主觀臆想,都是政協周密組織,委員辛苦調研,大家一起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腳步丈量,多地調研、走訪、座談得來的意見。40年來,我相信有關國企改革的大小報告、委員提案等建言已經是數不勝數了。”李毅中說。
連續幾年,東北三省的經濟數據并不亮麗。國企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重頭戲,是牽動影響東北轉型改革的關鍵。其中國企改革該如何推進,幾乎決定了東北三省的未來經濟轉型方向。2016年3月至4月,全國政協組織了東北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專題調研,其中黑龍江省調研組由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任顧問,共32名委員和專家學者參加,分為綜合組、石化和裝備制造組、煤炭組、森工組四個專題小組,分赴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雞西、七臺河、牡丹江、漠河等地進行調研。
委員們認為,國資國企改革滯后是東北經濟的癥結,也是破解東北經濟困局的切入點,必須下決心牽住這個“牛鼻子”,下功夫深入推進。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唐建武認為,應大膽突破重組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多渠道融資、多元化投資、多產業布局、多區域協調發展”等舉措盤活國有資產,與此同時,給予地方國企改革更多自主權。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夏德仁則認為,應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真正把這些國企推向市場。同時全力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最終全國政協就此次調研形成了深入的調研報告,特別是對于東北三省的國企改革如何突破困局形成了一定的意見。
正如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馬正武所說,在中國,改革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經濟體制改革仍是核心,國企改革仍是重點。全國政協作為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智囊群體”,必將聚焦和關注時代熱點和國計民生大事。全國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所做的大量調研工作,每一項調研成果,每一份調研報告,每一個政協提案都是委員智慧的結晶。
國企改革,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政協力量也將一直在持續……
編輯:曾珂
關鍵詞:國企改革中的政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