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潛能要由"爬高山"轉向"填洼地"
新京報訊(記者顧志娟)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在12月15日的“2018光華?騰訊經濟年會”上表示,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潛能要由過去的“爬高山”轉向“填洼地”,下一步改革應圍繞“填洼地”展開,包括國資國企、土地、財稅、社保領域的改革。
確立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的目標
劉世錦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在于我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堅持擴大開放,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之上推動創新。這一點在一些具體問題可能存在爭議,例如產業規劃,劉世錦認為產業規劃的作用是提供信心。
中國需要發展一個高標準的市場經濟。多年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但是目前還是不太完善,大部分商品市場已經市場化,但要素市場還只有一半市場化。
在此過程中,需要解決一些難點和焦點問題,包括打破行政性壟斷、公平競爭,國資國企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產業政策轉型,改革政府的產業補貼,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等等。這些問題需要主動去改革,而且要大力度深入改革。
劉世錦提出,在全球市場經濟體系的競爭中,中國是一個后來者,起步較晚,但是這些年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是有成績、有特色的,給全球市場經濟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下一步全球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國家市場經濟體系的競爭,在其中中國應該朝前走,中國應該把建設高標準的市場經濟的旗幟比西方國家舉得更高。
劉世錦總結,中國要建設一個高標準的市場經濟,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這一目標確定后,在外部環境變動的過程中我國將會有穩定的預期和信心,爭取到新的國際有利環境,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下一步改革應圍繞“填洼地”展開
在改革過程中,劉世錦提出了幾個重點,包括加快推動國資國企、土地、財稅、社保領域的改革進程,同時要優先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配套一些重要的改革。
劉世錦表示,過去工業化進程中一些重要領域已經出現歷史需求峰值,包括基建房地產和鋼鐵、煤炭、建材等,所以,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潛能要由過去的“爬高山”轉向“填洼地”。
現在的洼地主要有兩個:一是效率洼地,主要是行政性壟斷帶來的準入限制,導致缺少競爭、成本過高、效率低下,抑制供給和需求;第二是分配洼地,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后,一部分消費被抑制。
所以,下一步改革應圍繞“填洼地”展開。在效率洼地方面,首當其沖的是在城鄉之間把土地、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相互打通。下一步,中國新的增長潛能很大一部分在城鄉之間,首要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集體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是同價同權同等入市,農民的宅基地也要創造條件進入流轉。
其次是成本方面的改革,中國的五大基礎性成本比較高,包括能源、物流、通訊、土地、融資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領域存在行政性壟斷,這方面的改革需要有一個大的突破。
另外,服務業開放要加快,重點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對外開放以前首先要對內開放,從宏觀經濟的意義來講,對內擴大需求非常重要。
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但要有重點,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不是投入一般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要轉向醫療、養老、教育、社保、基礎研究等這些短板。“如果你要搞基建,這些領域的基建要成為重點。”
劉世錦還強調,國有資本應加大力度轉向社保基金。最近企業負擔比較重,主要是五險一金負擔比較重。通過國有資本轉入社保基金,填補一部分缺口,能相應減輕企業負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劉世 世錦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