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創新,第一動力引領全面發展
在中國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第一引擎的今天,我們回顧40年改革開放路,推動中國實現快速發展的第一動力,毫無疑問,就是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精神已在40年的奮發進取中深深刻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的一切發展成就,都與創新緊密相連。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創新的強勁推動力,從中國高鐵的發展可見一斑。
4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從新聞里見識了科幻一樣的高鐵。那是1978年,鄧小平出訪時坐在日本新干線上感慨高鐵的速度“快”,并稱:“我們現在很需要跑!”而當時中國的火車時速最高是100公里左右,平均時速剛過40公里。在那時中國人的心目中,日本速度極快的“子彈頭”火車確實名副其實。
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征程。40年后,“復興號”高鐵以350公里時速風馳電掣,中國人不必再羨慕他國的高鐵,我們擁有全世界最長的高鐵里程,占全球總里程的60%以上。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從引進、消化、整合、創新一直到最終形成超越西方發達國家的新標準,“復興號”展示了中國高鐵的逆襲之路,而中國欲復興的又豈止是高鐵?
40年的快速發展讓中國科技有了越來越大的“知名度”:載人的“神舟”飛船、探月的“嫦娥”“玉兔”、做空間實驗的“天宮”,是中國人不斷向宇宙進發的足跡;北斗導航、國產大飛機、國產航空母艦,是中國人沖破技術封鎖的新一代國之重器;尋找暗物質的“悟空”、量子通信的“墨子”、深潛海底的“蛟龍”、仰望星辰的“天眼”,是中國人在世界前沿尋覓科學真理的利器;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是中國人建設美好家園的重大工程奇跡;在世界排行榜上與美國你追我趕的超級計算機、世界上最接近商業化且安全性最高的四代核電技術,是中國人走向世界舞臺的亮麗名片……中國科技發展重大成果不斷涌現,第一動力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40年的快速發展讓中國科技有了越來越高的“含金量”:2017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世界第17位,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萬億元;自1985年授權首件發明專利以來,截至2017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自1987年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以來,截至201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超過13.6萬家,上繳稅費超過1.5萬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過2500萬個;17家國家自創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已成為中國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倍……中國科技發展基礎實力不斷增強,第一動力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引擎。
40年的快速發展讓中國科技有了越來越強的“親和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質檢、氣象、地震、海洋和測繪等領域提供的專業技術服務不斷完善,水平逐漸提高;科技創新為糧食增產、節能減排、氣候變化、應急救災、傳染病防治等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互聯網+”深入開展,電子政務、信息惠民、共享經濟、平臺經濟迅速興起,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眾獲得感……中國科技發展腳踏實地服務大眾,第一動力為我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40年前,中國迎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在那一年啟動。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創新作為第一推動力,為中國的國力提升、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作出巨大貢獻,引領古老的中國邁向嶄新的時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橫向來看,我國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明顯縮小,科技創新正從跟跑為主轉向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的階段??v向來看,國家創新體系逐步健全,開始進入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發展期。
中國是如何修煉創新這個第一推動力的?
全面地看,不僅是科技創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改革開放也釋放了科技創新的潛能。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發動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40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加,2017年達1.76萬億元,是1991年的123倍,位居世界第二。1992年至2017年我國研發投入年均增幅達到20.3%,比同時期GDP年均增速(現價)高5.3個百分點。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積累,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是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石。
40年來,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快速增長,在2013年超過美國后,至今已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為403.4萬人年,是1991年的6倍,1992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7.1%。改革開放40年的人才積累,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人力資源,是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
40年來,我國科技成果越來越多地轉向市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發電量居世界第一;中國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網民規模已達8.02億,超過歐洲總人口數,位居全球第一,全球排名前20的互聯網公司由中美兩國占據。改革開放40年的市場積累,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是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推手。
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的開放程度日益深廣,已成為全球多極化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萍碱I域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領域之一,截至2017年6月,中國與約160個國家和地區有科技合作關系,已經簽訂超過110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了200多個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組織,向全球70多個駐外使領館派駐了約150名科技外交官。改革開放40年的國際交流,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供了高效渠道,是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借鑒。
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積攢了資金和人才、開拓了市場和友誼,更重要的是破除了許多體制機制障礙,讓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得到釋放。40年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一直在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健全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一直在堅持以人為本,圍繞人才這個根本要素持續發力;一直在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以改革為科技創新打破束縛、掃清障礙;一直在堅持開放合作,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40年來,改革推動了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聯動循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如何評價4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走過的歷程?
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有的人僅僅將中國與自己的過去相比,將40年的科技進步看成高歌猛進的一路凱旋;或者僅僅拿中國科技的發展亮點與別國的薄弱區間比,將局部的突破吹噓成全域的領先。面對這種驕傲情緒,要看到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的關鍵問題: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稱得上國際頂尖的人才和團隊還很短缺……我國科技各領域的進步還不足以全面跨入全球第一梯隊,還不能充當世界級的“領跑者”。
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有的人只把中國與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相比,把創新“卡脖子”面臨的問題視為滅頂之災,甚至全面否定中國科技界數十年的艱苦努力,認為中國的技術都是跟蹤模仿而來,沒有真正的世界級原始創新。面對這種不安情緒,要看到我國的科技進步是“干”出來的,不是“偷”出來的,在不少國際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我們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并跑者”甚至是“領跑者”;我們薪火相傳的自主創新精神、逐步健全的國家創新體系、全球最多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正在成為我們參與世界科技創新競爭的奮斗基石。
創新的階梯上,從低到高共有四種創新——
通過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周密的管理體系、嚴謹的工藝路線和精準的資金投入,從提高管理和生產效率切入的,是效率式創新。中國的效率式創新已進入邊際效益遞減階段。
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或集成創新來實現整合型技術發展,是開發式創新。中國的開發式創新已接近尾聲。
把現有的科學知識變成可實現的技術突破,是高新技術式創新。中國在熱點領域的高新技術式創新風起云涌,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常常慢人一步。
在基礎研究新成果與新技術結合的基礎上推動產業新變革,從基礎研究做起,實現全鏈條貫穿,是顛覆式技術創新,也是最高階的創新。
前三個階梯仍屬于跟蹤式創新范疇,只有到達顛覆式技術創新這個最高階梯,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領跑者”。我們要建設世界級科技強國,就一定要以顛覆式技術創新為目標,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當今世界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和挑戰,世界列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偨Y歷史經驗,我們就會發現,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在這個科學技術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增長決定性因素的新時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明顯超過資本和勞動力的作用。
改革關乎國運,創新決勝未來。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當前,中國的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想走好緊要處的關鍵步伐,并且行穩致遠,就要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依靠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依靠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40年改革開放,讓我們在科技創新征程上匯聚起磅礴力量,為中國速度、中國奇跡提供了強大發展動力。40年后再出發,我們還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堅持改革開放,用創新第一動力引領中國全面發展,站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起點上,書寫創新決勝未來的新輝煌。(鐘經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中國 科技 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