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遺址上的行走之旅 收藏故事會
今年暑假期間,同事約我帶他的兒子去見識一下高密當地的古遺址。為合理利用時間,又能系統地感性了解古遺址的來龍去脈,我在漢代遺址較集中的區域,選取一段,制定出一個路線圖。這些漢代遺址大致分布在五龍河西岸、濰河東岸。
開拔前,我有意安排了一個開篇。我們來到五龍河西岸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此處文化堆積疊壓關系復雜,內涵豐富,說明此地自龍山文化時期一直到漢代都有人活動。站在4000年前古人生活勞動過的地方,時間鋪展開了,先打開飛翔的空間,以壯行色。然后,我們按漢代遺址所分布的這條主線路,一路向西南挺進,就像進入一條時間隧道。
第一站,小妹冢?!陡呙芸h志》載:“小妹冢,在縣西南50里。據傳,漢頃王劉章死,其妹前來探望,身卒,葬于此。封土高15米,直徑120米?!毕蛭髂戏较蜻b望,如金字塔般聳立的頃王冢與小妹冢對相呼應,似乎是歷史有意留下距今2000年的一段路程,來延續兄妹之間的手足情。
第二站,頃王冢。《高密縣志》載:“頃王劉章,西漢哀王劉弘之子,廣陵厲王之孫。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封劉弘為高密王,食高密等五縣。劉弘死后,子劉章成帝時封為候,稱頃王,死葬于此。填土成冢,封土高35米,直徑125米。”1996年,在頃王冢西100米處村民爆破采石時曾出土一批小型的陶兵馬俑,(實地勘探為一陪葬坑),里面有文俑武俑,有騎俑立俑和車輛馬匹(圖1)等。這批陶兵馬俑被派出所收繳,后交由當地博物館收藏。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分封同姓、近親于各地,編織了一張家族勢力的大網。西漢時,劉邦后人曾有6代封王都高密。
第三站,韓信壩。以韓信命名的這道壩,與史上一場戰爭有關。話說,漢劉邦四年(前203),漢將韓信由平陰渡河襲敗齊歷下(濟南)駐軍,占領臨淄。齊王田廣退守高密,向楚發信求援。十一月,楚將龍且率兵20萬援齊,到高密后,聯合齊軍與漢軍夾濰水對峙。夜間,韓信派人趕制了一萬多條袋子,裝滿泥沙,筑壩截住濰河上游水流。天亮后,引兵渡河進攻,又佯敗誘敵,乘楚追兵渡河時,放水淹楚軍,韓信揮軍反擊,全殲已渡河的楚軍,殺龍且。楚軍潰敗,齊軍退走,此場戰爭史稱“濰水之戰”?,F原址上,筑起一道鋼筋混凝土的攔水壩,居高臨下,傲視著下游。
第四站,龍且墓。此墓當地村民稱為“古王冢”,是否為龍且墓,眾說不一。對追究龍且墓虛實,附近村民都抱有很濃厚的興趣。有一村民在離濰河300米處發現一古墓,給文保部門寫了一封信,說這座墓的封土與頃王冢、古王冢的土質一樣,應該也是一座漢墓,從實地查看這座墓所選的位置并不理想,是倉促下葬,有可能是楚霸王手下名將龍且墓,希望上級盡快采取保護措施,防止盜墓者盜掘。信下方用圓珠筆畫了一幅草圖,上面標有城陰城、濰河、韓信壩、斬龍且的地方及假設龍且墓的位置,護寶熱忱躍然紙上。這位村民在信中提到的墓,我隨同考古人員去看過,埋在高約1.5米的沙層下,確實是一座漢墓,不仔細看很容易把封土誤判是河床中沖積的淤土。漢代墳墓一般都選擇在高處或平坦之處,此墓所處地勢低洼,隱晦低調,確實有點蹊蹺。
第五站,高密故城(城陰城)。史上高密故城又名龍且城,《山東考古錄》載:“龍且城一名城陰城……此城近破龍且處,遂以龍且名之耳?!备呙芄食?,秦為縣治所,兩漢時期為郡國治所,魏晉南北朝時屢有更迭。至隋開皇年間,該城廢,歷時800余年,系高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軍事要地。城址內曾出土有刀幣、貨布、大布黃千、五銖、半兩、錢范、鎏金銅熏爐、鎏金銅燈臺、銀龜印、銅印、銅劍、銅鏡、瓦當(圖2)、鋪地磚、散水磚等大量遺物。
從漢代高密故城返回到高密新城,不是以里數計,而是以年計。相距的2000年,是一扇厚重的大門,時間川流不息,連接著過去和未來,中間是一片飛翔的天空。
編輯:楊嵐
關鍵詞:高密 遺址 頃王 收藏 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