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成果豐碩

2018年11月26日 16:53 | 作者:林衛光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11月20日,《不僅是音樂——劍橋大學昆曲文化遺產展》在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也是劍橋大學與中國有關方面合作的“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三年成果展,將持續到明年4月份。展覽所呈現出的雙向互動的文化交流方式,以及與青年藝術家的對話熱度,讓人們對昆曲的“活態”發展充滿期待。

1. 英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的昆曲緣

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是擁有英國同類藏品中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擁有超過一百萬件來自所有人類居住地以及人類歷史上和史前每一時期的文物、照片、油畫和繪畫。早在1902年,第一批中國樂器“哨子”和“撥浪鼓”來到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從那以后,不同門類的中國傳統樂器,包括少數民族樂器來到博物館。

點擊進入下一頁

昆曲演員現場表演。林衛光供圖

本次展覽展出了博物館所收藏的曲笛、笙、簫、板、琵琶等昆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中國傳統樂器,折扇和戲曲人物剪紙等與昆曲相關的藏品,以及中英兩國當代藝術家受昆曲啟發而創作的一系列藝術品。

展覽所展出的大部分樂器,來自于劍橋大學著名民族音樂學家勞倫斯·畢鏗(1909—2007)的捐贈。他在二戰期間曾經與英國的中國科學技術歷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同往中國訪問,與不少中國文化界人士結下了友誼。

點擊進入下一頁

展出的昆曲樂器。林衛光供圖

畢鏗的樂器藏品,都是在他的旅行途中,或是從他的朋友和同事那里收集來的。他并不是在尋找外觀漂亮、年代久遠或是做工精良的東西,而是對音樂本身感興趣。畢鏗的收藏品種類豐富,從塑料的哨子到精致的古董琴應有盡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收藏品不斷被重新利用:起初,它們被用來在中國進行演奏和聆聽,在被畢鏗帶到英國去之后,它們便被定期借給劍橋大學的學生和表演者。在20世紀70年代,畢鏗時不時帶著學生和朋友們,在劍橋大學舉辦小型的中國音樂會,在校園里刮起了一陣中國風。

如今作為博物館的文物,這些中國樂器藏品已遠離了音樂家和他們的聽眾,變成了另一種物質形式:為西方學者和參觀者提供了更好了解中國文化的物質形式。這些樂器的最新轉型,是被用來保護和記錄最古老的中國戲曲形式之一——昆曲。

2. 讓昆曲更為“活態”地傳承與發展

這次展覽呈現了“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的三年項目成果。這一項目于2016年啟動,旨在收藏、整理、展示世界各國所保存的與昆曲有關的文物和影像資料,同時給昆曲的演出機構與世界各地的觀眾們,提供一個昆曲演出與活動信息的交流平臺。“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由劍橋大學的文化保護項目“康河計劃”與考古人類學博物館聯合主辦,與中國昆曲博物館等昆曲界重要機構聯合共建。該項目獲得中國江蘇省藝術基金、英國保護瀕臨消失的世界基金會、英國劍橋康河出版社、中國南京康河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支持。

點擊進入下一頁

年輕觀眾現場“畫昆曲”。林衛光供圖

除了關注博物館藏品研究之外,該項目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展示與傳承。項目有關人員已連續四年在劍橋大學舉辦昆曲演出,演出期間邀請當地藝術家進行現場創作,并邀請英國藝術家前往中國江蘇省(昆曲起源與興盛之地)與江西省撫州市(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的故鄉)進行采風創作。這樣的文化創意項目給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以“昆曲”為主題的、國際性的當代藝術創作平臺。

“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的創新意義在于,它不僅傳承了古代的昆曲藝術,為昆曲提供了演出展示的空間,而且也發起了多樣化的藝術與文化創意項目,讓昆曲更為“活態”地傳承與發展。據悉,項目組除了與世界各國的畫家合作之外,他們在未來還將與珠寶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繪本與圖書裝幀藝術家合作,讓今天的藝術家也能夠參與昆曲在新時代中的創作,讓今天的年青一代也能欣賞昆曲的時尚之美,讓昆曲在今天與未來都能可持續性地傳承與發展。

3. 雙向互動的中外文化交流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昆曲近年來在海內外都獲得了很高的關注。早在2001年,昆曲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它也是最早被列入該名錄的世界級文化遺產之一。在過去近20年中,昆曲的傳承與傳播成就斐然,但它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傳播,則需要更多的與“歷史”對話、與“年青一代”對話、與“世界”對話。劍橋大學所參與主辦的“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即是上述三重對話的實驗項目。

歐美的學者與收藏家早就對中國音樂與戲曲抱有研究與收藏的興趣。在歐洲與美國,相當多擁有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的博物館都藏有一件或多件中國古代樂器。而這些樂器之中,很多都是昆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例如,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樂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收藏的明代象牙與木制琵琶、清代陶制洞簫等。這些與昆曲有關的博物館收藏,有的放置在庫房中,少為人知,有的被安靜地呈現在博物館展廳中,被剝離于它們的文化情境(音樂與戲劇表演)。

通過“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包括這次在劍橋大學博物館舉辦昆曲文化遺產展,中英兩國的昆曲藝術品收藏機構與藝術家們實現了合作共建,雙方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聯合推進了昆曲的研究與文化創意項目。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研究員王子嵐提到,相較于“單向性的”把中國昆曲推薦到海外,這樣“雙向互動”的資源共享型項目,有效地增進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在海內外吸引了更大的關注,獲得更多的共鳴與互動。

4. 昆曲與年青一代的對話

“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不僅通過在線收藏與展現歷史文獻、藝術品與活動信息,給中國昆曲提供了一個與“歷史”對話與“世界”對話的機會,還讓昆曲得以與“年青一代”對話。在過去三年中,來自5大洲10余個國家的近40位藝術家(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欣賞過昆曲之后,根據他們對于昆曲的理解,創作了繪畫作品。在今年的開幕式現場,更多年輕藝術家參與了昆曲主題創作。他們創作的過程,即是一場他們與中國歷史的對話,是一場他們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與中國社會文化的對話,也是中國昆曲與世界的對話。

點擊進入下一頁

展出的昆曲樂器及物品。林衛光供圖

在開幕式上,觀眾們欣賞到了來自5大洲10多個國家的20多位年輕藝術家們在過去三年為“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所創作的昆曲主題作品。除此之外,活動組織方還用昆曲主題的陶瓷藝術品布置了精美的中國式茶席,并安排了《牡丹亭》折子戲演出,吸引了近百位嘉賓。又一次,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藝術家們受邀參與創作。他們因昆曲表演而獲得靈感,在現場留下了很多速寫的藝術作品。活動組織方表示,昆曲本身復雜的藝術形式已經遠遠超越了音樂,成為中國、劍橋乃至全世界藝術家和學生的靈感來源。

5. 提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在展覽開幕式上,多位英國學術界與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對這次展覽與“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主席、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艾倫·麥克法蘭說:“我們的昆曲項目,除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之外,重點在于要引起中國年輕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興趣,這不僅是因為昆曲本身具備巨大價值,也要借此提振起他們對中國文化、偉大歷史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他表示,在全球化時代,政治上與經濟上的沖突經常發生,許多偉大的中國文化產物,如琴、茶、書、畫、戲曲等,可以作為一種和平的媒介,讓人們有興趣去共同學習與欣賞,這是很重要的。

劍橋大學菲茲威廉藝術博物館東方館館長林政晟表示,“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在英國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博物館的成立,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該項目把受限于博物館展廳、典藏在庫房不見天日的藏品公之于世,讓全世界有機會對中國昆曲以及相關樂器、服飾進行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他說,這次展覽在文化藝術的傳承方面意義非凡,不僅把中國昆曲推向國際化,更讓人能夠透過外籍畫家對昆曲的了解而反思——如何讓昆曲在二十一世紀更全球化。

“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英方首席藝術家、英國皇家水彩協會前主席大衛·帕斯科特說,昆曲和其他偉大的藝術形式一樣,會啟發其他藝術家、表演家和藝術行業的從業者。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內容厚重,不僅是跨時代的恒久藝術載體,還能和當下社會緊緊地交織在一起,不斷延伸出新的詮釋。

(光明日報倫敦11月25日電 光明日報駐倫敦記者林衛光)


編輯:楊嵐

關鍵詞:昆曲 中國 項目 博物館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不卡秒播AV | 日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色五月中文在线字幕 | 亚洲va成高清在线播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