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讓城市文化遺產活起來——深圳市政協圍繞“讓城市留下記憶”舉辦委員議事廳
人民政協網深圳11月20 日電(記者 宋嘯峰)“讓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看到深圳不僅有現代化的輝煌,還有傳統文化、傳統歷史。”“客家圍屋文化是深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由深圳市政協主辦,龍崗區政協承辦的主題為“讓城市留下記憶”的委員議事廳在中心書城舉辦。市、區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400名現場觀眾圍繞深圳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展開交流。
今年龍崗區政協開展了大型文史項目“鄉愁印跡”。圍繞歷史建筑和傳統文化,喚起人們對深圳這個城市過去的歷史記憶。
“深圳是一個既年輕又古老的城市,深圳的歷史不光悠久而且多元,還包容。從東晉到南宋末年,就有大批廣府人、潮汕人移居深圳成為原住民,300年前,客家人應朝廷招墾來到深圳,逐漸成為主要的原住民之一。”龍崗區政協委員、大鵬古城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德,一開始就為大家普及深圳的移民史,他說,從4000年前的青銅時代,深圳在南科大校園內發現了屋背嶺遺址,再到7000年前大鵬的咸頭嶺遺址,被公布為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且被考古學界命名為咸頭嶺文化,是南越地區人類的始祖,是珠江文明的起源,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客家圍屋文化是深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的圍屋曾居住了上千客家人。如何避免矛盾、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區政協委員、客家民俗博物館高級工程師孫騫認為,他們在圍屋的硬件和軟件建設上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將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無形的家風內容,用匾額對聯、木雕石刻、壁畫窗花和族規家訓有形的表達出來,使子女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始終浸潤在良好的家風中。
“目前,客家圍屋從過去的1000多個只剩下100多個。”深圳市政協委員張學虎不無痛心地談到,深圳不缺錢,缺的是關注。他呼吁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各層級的組織作用,建立多個NGO組織,引進民營資本,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物保護、保護客家文化、廣府文化。
區政協委員、文化創意工作者欒立銀也呼吁:“要進行保護性開發,留下時代的印跡,保護要有傳承,也要有時代的印跡,就是進行使用,留下我們生活的印跡。”
“保護不是讓它荒死在那,要用起來才能把古的東西和今的東西融會貫通,講出深圳客家圍屋的故事,把它搬上熒幕,變得有文化、有歷史。” 區政協委員、傳媒集團總裁曹碩希望采用影視化、數字化的手段,包括年輕人比較接受的方式,快手、抖音,以及網絡直播,這都是很好的活化利用方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市文物管理(非遺保護)辦公室歐陽進雄回應:目前,正在啟動深圳文物和歷史遺跡保護條例,把文物的產權、轉移、價值評估等做一個體系,和相關單位做文物保護的負面清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通過保護文化遺產,助推深圳建設成為全球區域文化中心。
編輯:秦云
關鍵詞:深圳市政協 委員議事廳 城市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