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民營美術館:智識促新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是美術館發展的基礎;社會各領域開放促進了文化藝術交流,帶來美術館專業化發展的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培養和促進了美術館有序進步。民營美術館建設作為這一進程中的有益文化探索,是見證改革開放40年發展的一個典型側面。
40年間,民營美術館經歷了萌芽、探索、繁榮、專業化有序發展等多個階段,逐步建立了非營利性美術館的運營管理模式,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民營美術館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中國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路徑和管理模式的探索。非營利性美術館管理模式的建立、規范和推廣,將提高大眾的文化審美水平、公益意識,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生態健康有序發展,對文化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公共藝術教育事業進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改革開啟專業模式
改革開放提高了大眾審美認知,使人們產生對專業美術館的需求,美術館專業化功能逐步完善,“收藏、展覽、學術研究、教育推廣、社會服務等,成為美術館完成使命的基本要求”。
1991年,新型美術館——炎黃藝術館開館,成為第一家民辦公助性質的大型公益美術館。1997年,第一座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開館,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委托華僑城集團代管。這兩個美術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美術館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探。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批企業家率先投身民營美術館建設,創立了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成都上河美術館、沈陽東宇美術館等等。這些企業家大多是藝術愛好者或曾是藝術家,所建美術館以企業房產作為場地,主要運營資金源于企業,營業執照也是企業性質,本質上仍然是“畫廊+藝術陳列室”。正因如此,這一時期成立的美術館后期大多沒有逃脫“隕落”的命運。
2006年,今日美術館經過轉型,成為第一家民辦非企業、公益性美術館,標志著比較符合國際專業標準的民營美術館出現。除明確的注冊屬性外,今日美術館在藝術教育、學術梳理、專業展覽等方面,均形成公益性運營模式,這種模式后期逐漸成為民營美術館主流發展模式。隨著產業轉型帶來各領域內的投資沖動,大批民營美術館相繼涌現,數量與分布范圍迅速擴增。
2008年后,民營美術館逐漸進入快速、多元并逐步規范化的發展時期。無論是政府監管機構還是民營美術館的母體,都逐漸意識到非營利性美術館模式對美術館發展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規范運營的民營美術館以其靈活的運營優勢,不斷影響著文化產業發展。美術館成為藝術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有價值的藝術資源,帶動了會展、拍賣、商業設計、文化衍生品、影視、旅游、城市設計等多類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成文化藝術生態的整體推進。例如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藝倉美術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廣東時代美術館等。
民營美術館擴大了美術館受眾范圍,豐富了展覽數量、質量,使我國藝術發展呈蓬勃態勢。截至2018年6月,全國范圍內國有、民營各級各類美術館據估算超過1000家,還有大量美術館正在建設中。民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公眾極大認可。據統計,2017年度上海市最受歡迎的十大美術館中,龍美術館、藝倉美術館等民營美術館占據7席。
智識促進體系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美術館經歷了多樣的發展時期,從最初展覽館的簡單形態,發展形成專業化美術館體系。200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成立后,更是通過多種方式推動了中國美術館行業規范的建立。
收藏體系建設方面,一些民營美術館有了長期收藏資金計劃,從無序到有序,從單純的興趣收藏到建立基于學術研究定位的專業化收藏,民營美術館成為中國公益性藝術收藏體系的一部分。
學術研究方面,民營美術館拓展研究范圍,豐富研究手段,開始自覺自主尋找本館定位,以形成深度的學術研究體系。規范的美術館公益性資金模式為民營美術館長期堅持學術體系研究提供了保障。
公共教育方面,美術館智識系統的建立,提升了人們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在思考過程中理智地判斷藝術價值,從而在認知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是未來美術館為社會服務的重要目標。智識系統是指向全方位、多層面、廣范圍的開放式美術館運營和學習系統。美術館通過智識系統開放藝術邊界,鼓勵跨學科研究,不斷產生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學術研究展覽形式。隨著信息網絡科技和大數據的發展,美術館的智識系統也必將構筑出新的智識服務社會的維度。
運營模式方面,非營利性美術館作為藝術的非營利性機構,與商業藝術機構的非營利模式不同。藝術的非營利機構獲得社會資金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美術館的專業化發展,構建藝術文化價值;商業藝術機構的非營利模式,是為了提升企業品牌價值與社會影響力,最終獲得商業價值。40年來,民營美術館逐步形成規范的藝術非營利機構的公益運營模式,推進了大眾對于公益文化事業的認識。
對外交流方面,改革開放極大增加了社會各領域與全世界交流對話的機會,民營美術館的發展也推進了美術館領域的國際化進程。40年來,民營美術館在加強國際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獲取國際藝術資源方面體現出獨特優勢,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精神。
政策引領多彩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管理部門一直高度重視和支持民營美術館建設發展。40年來,政府逐步規范并不斷完善民營美術館管理制度,陸續出臺順應美術館發展潮流的各項政策,指導民營美術館的非營利發展進程。
首先,規范準入管理。2014年,國家文物局下發《關于民辦博物館設立的指導意見》,對民辦博物館的設立、舉辦者責任、藏品管理等提出專門要求。2017年,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從加快制度建設、提高辦館質量、完善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具體指導意見。這些政策成為民營美術館實現規范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加大幫扶力度。2012年,《文化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出臺,鼓勵民間資本捐建或捐資助建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在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等活動中,主辦方對民營美術館、藝術機構等一視同仁,并給予必要的專業指導。地方政府在城市規劃、設置專項資金、給予財稅優惠等方面均有積極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美術館作為推動中國公益文化事業進程的重要角色,在體制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等方面不斷突破。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持續內生演進,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之路。民營美術館催生出的非營利性美術館運營模式,其公益性特征決定其必將成為下一個40年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之一。而民營美術館這40年間的求索,也將成為歷史中值得珍藏的記憶,歷久彌新。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館 民營 發展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