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大山的兒子,鋼鐵的脊梁——記火箭軍某工程旅副營長沙子呷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題:大山的兒子,鋼鐵的脊梁——記火箭軍某工程旅副營長沙子呷
張選杰、李兵峰、張佳璐
暮秋時節落寒霜,萬木盡染綠紅黃。在一座寂靜巍峨的大山中,巖層之下呈現一番火熱場景:高大的鑿巖車轟鳴、裝載機來回穿梭……一群導彈工程兵正在鏖戰,抓緊打造一個“藏得住、打不著、抗得住、摧不毀”的陣地工程。
“我是大山的兒子,它給了我生命的滋養,教會了我堅韌與頑強。”正在施工坑道一線指揮的火箭軍某工程旅副營長沙子呷說,“我注定與大山有緣,現在和戰友們在大山里安家、奮戰。”
沙子呷出生在四川涼山一個彝族家庭,從小在大山里長大。上學時,需要翻山越嶺。平時放牛放羊,也是在大山的懷抱。他說:“那時,望著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我曾經無數次憧憬著大山外的世界。”
“2002年12月,17歲的我參軍入伍,以為自己終于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了。”沙子呷回憶起剛參軍的時候,笑著說:“沒有想到,新兵下連時,我們又全部被送進了大山深處。”
沙子呷所在的部隊是導彈工程部隊。為了建設能打勝仗的地下工程,這支部隊常年奔波在外,鉆深山密林、赴高原戈壁,與大山為伍、與巖石為伴,被譽為“為導彈筑巢的人”。
雖然走出大山的夢想破滅了,但面對神圣的使命,他決心在大山里扎根。其實,除了環境艱苦、孤獨寂寞外,對于沙子呷這些導彈工程兵來說,更要經常面對塌方等危險。
當兵第一年,沙子呷第一次遇到塌方。處理完安全隱患后,不少新戰士都不敢進工地了,他第一個拿起工具,爬上作業面,熱火朝天地干起來,其他人在他的帶動下,也都重返了崗位。
就這樣,沙子呷在大山里一干就是八年。由于表現優秀被提干,并被送到軍事院校深造。畢業時,他又主動選擇回到大山。一些親朋好友不理解,他說:“在大山里待久了,我對大山有了感情,也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大山有自己的秉性,石頭也有感情,我們工程兵每天與大山打交道,一定要摸清了解它們。”沙子呷經常和官兵們這樣說。他帶領官兵學科學、用科學,想創新、謀創新,還采取交叉換崗、崗位輪訓等方式,培養了一批一專多能的行家里手,不斷提升官兵科學施工、臨機處置等能力,并帶領大家編寫了一套施工規范。
在沙子呷的眼里,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一次,某工程作業面突然出現圍巖膨脹、變形開裂,像是張開了一道“老虎口”,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塌方。臨危受命的沙子呷,帶領骨干采取科學方法,使巧勁、干巧活,歷經三天三夜,終于降服了“老虎口”,刷新了不良地質掘擴施工的新紀錄。
沙子呷敢想敢干,急難險重任務總是帶領官兵沖在最前頭。
和他在一個連隊搭檔、共事多年的指導員曾連軍介紹,有一次,部隊接到一項應急工程施工任務,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而且施工環境惡劣、大型機械無法開進。
“我們是大山的兒子,就要有鋼鐵的脊梁。”沙子呷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帶領精干力量,打響一場超常規施工攻堅戰,最后提前4個月交出了一個質量一流的“樣本工程”,還探索總結出3項革新技術和創新成果。
當連長期間,他帶領全連榮立集體二等功,被上級機關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去年6月,調整任副營長后,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帶領官兵負責兩個工程的施工任務,徹底融入了大山。
入伍16年來,沙子呷先后參加完成10余項陣地建設任務,把自己的青春和夢想,鐫刻到了一座座大山的巖層深處,也為祖國筑起了一道道鋼鐵“地下長城”。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大山 鋼鐵 火箭軍 沙子呷